文物化丹青 文明照长江 ——评嵇亚林先生的文博中国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8 21:36 4

摘要:3月15日,“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以独特的画风,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高度评价本次画展,认为“亚林等6位创作者,从文物中汲取灵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这不仅仅是一场精品展览,更重要的的是创

3月15日,“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以独特的画风,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高度评价本次画展,认为“亚林等6位创作者,从文物中汲取灵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这不仅仅是一场精品展览,更重要的的是创新了[文博中国画]这一文化理论。”

嵇亚林,从江苏东台走出来的美术家,绘画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场馆展出。为许多中外博物馆所收藏,曾获新华社主管的《收藏投资导刊》第二届艺术品市场价值建设奖“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奖”。亚林先生长期对各大博物馆的精品文物特别关注,并精于研究。他文博情怀点燃起为保护长江文化、让普通百姓看到精品文物而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四年的创作,他走遍长江流域的各大博物馆,写生收集他认为可以入画的珍贵文物(图谱),研究文物的年代、背景、特点、价值,谋划主题与构图,皴染与敷色,时间与空间……,经反复思考后才落笔。而今展出“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更加璀璨夺目。

一、赋予历史文物新的生命和意义

此次百米长卷文物精品绘画展,汇聚了嵇亚林先生四年心血和智慧,是对长江文化、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的一次深情致敬和艺术再现。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古蜀之魂”向我们走来,那奇特的文物绘画诉说着古蜀国奥秘;南京博物院的“错银铜牛灯”向我们走来,让我们惊叹汉代实用工艺品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中华麋鹿博物馆的《我的今世前生》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看到中华麋鹿失落、回归、繁衍,是中国特有动物“四不象”在战火中失落、在国力强盛时回归的历史命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缩影。

二、在选材上具有深厚性和多样性

《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展出从远古到近古的文物绘画数百件,涵盖文物有石器、铜器、陶器、瓷器、玉器,无论是精美的铜器、陶瓷,还是古朴的石器、玉器,都被嵇亚林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一一呈现。如《远古文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明之宝》(南京博物院)、《古蜀之魂》(三星堆博物馆)、《吉祥有尊》(湖南省博物院)《东方帅哥鱼》(云南博物馆)等等,观众无不惊叹亚林先生对文物的倾情描绘,文物上的历史信息被艺术呈现,多样色彩展示画家不平凡的绘画功力。

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达到极高的造诣

亚林先生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与现代表现手法巧妙结合,将传统中国工笔画的细致勾勒与山水泼墨巧妙结合,将平面绘画艺术与三维空间的立体表现巧妙结合,形成既描绘细腻又大气磅礴的画风,让中国文物画既保留历史韵味又赋予它们视觉冲击力。

这幅名为《奇观》的中国画,文物原型来自鎏金铜训犀俑,画面上有一面屏风,屏风后一只远古的犀牛探出半个身躯,一只大大的眼睛似乎在凝望着什么?屏风前的司母戊大方鼎上有一只美丽的鹦鹉也凝望着犀牛。一条犀牛,一只鹦鹉,隔着历史的屏风,在相互凝望,也在凝望观众——现代的你我。那是远古的目光,穿越千年时空的历史呼唤!

四、开创中国文物画的广阔前景

长江,作为中国母亲河,不仅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还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数文物是长江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万里长江留给我们壮丽诗篇。

嵇亚林先生创作的150多件文物中国画,完美重现了长江文化的辉煌。特别是他和书法家白鹤联合创作的白米长卷,可以说与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现代张大千的《万里长江图》,有其异曲同工之处。

当下,中国画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更高境界的节点。中国画因亚林先生注入的“文博”精涵,并在表现手法上跨界融合,令人耳目一新,显得更加璀璨夺目。亚林先生也因“文博中国画”,而立于中国美术界,践行着一位文博画家的初心与担当,追求与风骨。

文物化丹青,明月照大江。亚林先生的中国文物画无疑是画坛的一束光,让人温暖,让人感同身受,让人思考。

来源:微创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