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书法离不开读帖,临帖两项重要的工作。读帖给准备模仿提供有利条件,临帖就是模仿。这么说,是基于学习任何传统文化都需要模仿的建构理论。①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学书必须模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其性情也”!而人类的审美活动恰恰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比如:音
学习书法精准临帖所要看到的
文/秦莉
学习书法离不开读帖,临帖两项重要的工作。读帖给准备模仿提供有利条件,临帖就是模仿。这么说,是基于学习任何传统文化都需要模仿的建构理论。①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学书必须模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其性情也”!而人类的审美活动恰恰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比如:音乐、绘画、舞蹈、戏曲、建筑、摄影、书法等需要长时间的模仿,扎实技法之后才去变通,悟出道理,从而增长艺术技艺。
对于初学者临摹的重要性是存在的,一是刚开始不知道怎么临帖?二是临帖时怎样抓住重点?三是临帖的结果是怎样的?咱们先说临摹的两个属性,临是照看书法范本进行书写的过程;摹是双沟,用笔先勾出作品的轮廓,然后去填充。古人学习书法时临摹是不分家的。这样的练习现在有时也会启用,但随着学书方法的拓展,几乎已不用摹的方法教学,精准临帖已经能达到学书的基本效果。
那么怎样算是精准临帖呢?在这里强调的是临帖技法,先抛开笔法,章法,留白,审美,矛盾关系的处理等书法相关知识,暂说精准临帖。之后的一系列的学书方法,会给初学者一个答案,让初学者少走弯路,甚至让正在学习书法的书友有一个更新的认识,把有限的临帖时间投入到无限的练习实践中,必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慢慢累积了临帖的一些方法,当然也有向老师们学习时学到的一些方法,归纳到一起,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临帖技巧,也会有以后再积累出更多的方法的可能性。书法学习是终身的事情,还有无止境的学识等待探寻解密。先来说精准临帖的十个有效方法:
1.看黑的部分
以米芾《蜀素帖》中“青”为列。看黑的部分,是初学者最容易看到的,也是人正常视觉感官最容易接收的部分,这些黑的部分就是墨迹最有魅力的部分,要达到心手双畅的自然书写就得先从黑的部分开始。哪起笔,以藏锋还是露锋入笔;行笔到什么位置收笔,连带下一笔在哪;再细致分可以将“青”的结体进行分析,上半部分外轮廓是斜三角,下半部分是竖长方,临帖时要能看到。一本帖的学习,深度是有很多个点,博大精深。如果每一点都拿到会不消化,在先博后专的顺序上,可以抓重点,消化多少悟多少。首先黑的部分要能看到,感悟到手上。
2.看留白
《张迁碑》“公”字为列。留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高级深奥。留白源于古人审美价值的一种体现。②刘熙载在《艺概》中“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这是古人对留白处理经验的总结。可以说好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乃至传统文化艺术作品都会有留白。留白处理的好坏直接关乎作品的深度。初学者会忽视这一点,一味的写像一个字,看不到留白处练习就达不到精准。字帖上留白留有多少,临习时留多少,基本要留够,就会在看黑的基础上,有更准确的把握。留白是一个可以单独拿出来研究的领域,即强调形式构成时以时间节奏表现音乐性,空间造型时表现绘画性,两种形式的结合,让线条表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最终让书法成为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在这只提临帖时要注意到一个字的留白,临习行书或草书时还要更注意自组间,整章章法的留白。
3.看字的外轮廓
《急就章》中“黄”。一个字产生的结果,会在整个章法中明显的体现外轮廓。也就是“形”的研究。书法也可以中和的说是线形的艺术。外轮廓有正方,长方,扁方,三角,斜切等形成各种形状。在临帖时,能看到外轮廓的形状对于单字在章法中精准的把握是有一定帮助的。篆隶是静态的,行草书更加重视外轮廓的把握,字组的练习会突出外轮廓的力度,学习时可以将字帖上的字逐个标注出来,辅助临帖时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这种连绵不断的外轮廓把握当然不是精心设计的,“技到无心始见奇”。③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者骨老,筋藏肉洁,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逸”。
4.看线连的三种形式
书法最终研究的就是线。线条质量的提升由扎实的基本功和不断的练习组成的,密不可分。由丝带和钢筋就能区分哪种线完成结体后线的质量是好是坏。所以学书要从篆隶开始是有道理的,篆书尤其西周金文更是能提升线条质量,也是筑牢线质根基最有效的方法。线条所有的的根基,是力量来源,必定沉实之后还要流动。线条有五个要求:沉、厚、健、匀、净。再细分,临帖时要看到线连的三种形式,不要一味的只求像,是临不好帖的。而且不知道所以然,光用功不求方法是一个弊端。线连有实连,虚连,穿连三种形式。比如一根横线,一根竖线。实连就是实实在在横和竖连接上;虚连就是虚接;穿连就是横线和竖线相交形成十字。临帖时观察到线的位置就会细化精准临帖的效果,加之其他方法的辅助,技法的练习就能更加扎实。
5.看线的方向
线条的金石味来源于用笔的内涵与坚实,这是线的质量。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④《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前面说线连的形式是线的位置,这里还要提到线的方向,再次精准把握线。形成一个字的横划,竖划,转折的线,方向在哪?要能看到。线的方向是书法形式构成的五要素之一,在古代线的方向被称为点划,书论中论为笔势。即为毛笔运动的趋势。“永”字八法就能看到线的方向“勒、侧、弩、策、磔、啄、掠、趯”。线有开开式,合式。开式由中间向外;合式属于边式造型。线的方向称笔势,势不出,表现性不能,古人强化笔势。
6.看纵横线
纵横线:空白均衡、横强纵弱、纵强横弱。
这里要提到斜线。除了横线和竖线以外的线都是斜线(点、撇、捺、勾)。斜线具有平衡纵横之势的作用,同时也调节节奏变化的作用。比如:隶书的走向是纵向,纵势节奏强;篆书的走向是横向,横势的节奏强。这些线的结果,运用到临到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三破:破平均分配、破均匀、破对称。将达到精准临帖。优美和崇高代表了西方古典艺术的美学精神,而平淡和天然代表东方古典艺术的美学精神。这种中西艺术差异,反映在中西古典艺术上,交融在中西方现代艺术上。纵横线,斜线的产生,刚好契合大学美育中说到的艺术形式差异变化的波动状态。
7.看单字的章法
章法在书法中也是一个深奥的体系,是书法三要素之一。章法布局的内在是审美,外在是空间建构。一件书法作品整体有章法,单字一样有章法。即使篆刻,方寸之间见天地也是一样的,乃大学问也。章法有疏密松紧之差。从结体上可以细分,比如上下结构的字,看是不是上大下小,还是上小下大;是不是上粗下细,还是上细下粗;是不是上紧下松,是不是上松下紧;这样可以旁通左右结构的字;左中右结构的字,上中下结构的字。还可以旁通一个偏旁的疏密松紧分析。比如单人旁,它在一个字里作为偏旁部首,是粗还是细;还可以单独看撇划是粗是细,看竖划是粗是细。总之,可以用矛盾关系来看单字章法,也可以看整篇章法。书法中矛盾关系有粗细、长短、方圆、大小、收放、虚实、黑白、奇正、疏密、动静、直斜、点线、浓淡、枯湿、润燥、、错落、开合、聚散、穿插、揖让等等。章法的运用是书法学习中处理矛盾关系的能力的体现,学习书法是要动脑筋思考的,不是一味的苦练,而是有条不紊的系统训练,举一反三的去实践,在手上纸上反映出思考的结果,然后去对比去实践。才能将书写达到有生命体征状态。古代人非常讲究个人体悟的过程,把学书者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随着时代发展,学习方法的体系化介入,机械化的习性占据了生命的内部,情感表达自然书写性就更稀缺。加之展厅效果的提升,往往忽视了古人延续书法的精髓。所以精准临帖不是为了僵硬技法,而是扎实基本功后要形成有辨识度的风格或是代表作,才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才能推动书法发展进程。
8.看节奏
咱们说长线节奏长,短线节奏短;曲线节奏慢,直线节奏快。节奏的长短快慢是音乐性和通感的再现,而点、线、面可以营造不同的节奏。篆隶的节奏体现不是很明显,而行草则尤为突出。不仅是书法,诗歌也是如此,有节奏有韵律,传统的诗歌是可以吟咏的。所以掌握好节奏感,是掌握各门类艺术的一把钥匙。临帖的目的在于获取,从第一点看黑处开始到现在,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获取,能看到三项你就不断实践三项,能看到八项你就体会实践八项,总之营养全面但要消化,才能将帖临好,临到位。但首先要强调可以类似像,不可一模一样。
9.看墨色
⑤沃兴华在“学书自述”中提到临摹时一旦没有反馈,笔墨与情绪之间失去双向互动的关系,成为一种机械动作,就会养成习气,有害无益,不如不写。临帖和创作离不开墨,水墨结合,墨色变化,笔墨结合是增加书写的丰富性的一种审美体验。浓淡枯湿的矛盾关系对比,是不同时代书者对墨统一看法的体现。宋之前求浓,宋以后求变。浓淡是水墨的比例,枯湿是墨量的多少。墨迹形成长短不同的节奏;墨皆形成远近不同的空间;相似的墨色将不同的局部整合成整体,形成行以外的字群。墨色的观察也是重要的。
10.先选临再通临
临帖不是抄帖,拿来一本经典法帖,从头到尾无数遍的抄,是有害处的。有时觉得碑帖里有些字不好看,有时不好处理,掌握不好。有时还没有达到解读程度,从而需要老师带着解读。或者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由浅至深地理解,对帖有一点认识,但不能全面的掌握一个法帖。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选临,选一些上手快,容易举一反三的字,先把这些字迹清晰,有代表性的,常用的字临好。或者以偏旁部首为单位归类临,把所有单人旁的临出来,宝盖头的临出来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临习,对作品有更深的认识,然后再去通临,是最好的选择。获取一定要明确,不能盲目,不可贪多。失真不临、败笔不临、过期不临,取其精华,才能轻装上阵,将临帖这项工作把握好,从而再去转化创作。学习书法临帖时用的法帖分为:帖学,碑学。帖学提笔运动的效果是清挺遒劲,适合小字;碑学逆顶运行的效果是浑厚苍茫,适合大字。不管临碑还是帖,不离其中的就是好的方法。在汉字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中国人从未停止对书法线条表现力的思考,在汉字实用的基础上,发现了书法线条的基本品格和丰富的属性。虽然这是个过程,但对于初学书法是一种深化的体验。学习书法精准临帖的方法也许总结的还不够全面,到位,但实际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成效的,毕竟总结经验是从实践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在临帖中锻炼一种能力,从字帖里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用笔,结体,章法特点的能力,从而转化形成风格。精准临帖又是一个积累审美,升华审美的过程,艺术美意味着共鸣,美是生活在生活深处的东西,而不是生活在生活以外的东西,“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意识到这一点,就知道美的本性,其实都在书法里。
参考文献:
①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②刘熙载《艺概》。
③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④《书谱》。
⑤沃兴华《学书自述》。
作者简介:
秦 莉,女,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白银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白银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学作品散见于《白银晚报》《白银文学》《人文白银》《白银日报》《格桑花文艺》《甘肃文艺》《飞天文艺》等报刊及《诗人类》《甘泉》《会宁文艺》《平川文艺》等微刊;部分作品入编《一路有你》《岁月如歌》《真水无香》 等书籍;著有诗集《仙女湖》。书法作品荣获甘肃省第七届“张芝奖”书法展隶书组三等奖,白银市第五届凤凰文艺奖书法类三等奖。
来源:华夏文明导报白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