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骤降115万,2024高考人数有所上升,热搜榜上"读书改变命运"的词条被"职高逆袭年薪百万"的案例挤下。某985毕业生送外卖的采访视频播放量破亿,评论区充斥着"读大学不如学开挖掘机"的嘲讽。当社会热议"文凭贬值"时,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出水
为什么要读书呢?
出来社会还不是一样吗?
村里不读书的哥们,早早出来已经成家立业了。而我还在为正在面临的毕业季找工作而发愁.....
素材来源于网络
做家长的你们,或者是正在读书的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焦虑呢?
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骤降115万,2024高考人数有所上升,热搜榜上"读书改变命运"的词条被"职高逆袭年薪百万"的案例挤下。某985毕业生送外卖的采访视频播放量破亿,评论区充斥着"读大学不如学开挖掘机"的嘲讽。当社会热议"文凭贬值"时,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在ChatGPT能写论文、Deep seek写代码替码农、短视频博主日入过万的今天,耗费四年青春读大学,究竟有没有意义?
素材来源于网络
大学课堂里,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正在拆解马斯克星舰的3D建模图,社会学教授用《狂飙》剧情解析阶层流动密码。这些场景揭示了一个真相:真正的大学教育,从来不是照本宣科的知识搬运。
素材来源于网络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专业与工作相关度仅为66%,但企业招聘时仍将"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列为核心竞争力。正如华为HR总监在访谈中所言:"我们需要的是能拆解未知领域的人,而非装满标准答案的U盘。"
素材来源于网络
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73%的雇主认为"能自主设计学习路径"比专业对口更重要。这解释了为何三本院校的短视频创作者月入十万,而名校毕业生因"只会做题"被淘汰。
素材来源于网络
人类学教授项飙提出"附近性消失"理论:当社会陷入"要么卷进大厂要么躺平摆烂"的极端时,大学恰恰提供了第三种可能——在图书馆的深夜、实验室的失败记录、社团活动的冲突中,重建对世界的感知维度。
素材来源于网络
00后创业者张华的经历颇具启示:他在大学期间尝试过自媒体、AI编程、乡村调研,最终在农产品直播领域开辟新赛道。"那些看似无用的通识课,教会我用跨学科视角寻找裂缝中的光。"
麻省理工学院《未来技能报告》指出,2040年最关键的职场能力是"元认知"——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黄金期,正是大学阶段与不同思维模式的激烈碰撞。当AI能替代80%的标准化工作,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共情力和系统思考力,反而成为破局关键。
在深圳大学城,一群学生自发组建"未来城市实验室",用3D打印技术为城中村设计模块化改造方案。这个未被纳入学分考核的项目,却吸引了腾讯、万科等企业的战略投资。
素材来源于网络
社会学家郑也夫曾说:"大学最珍贵的馈赠,是允许年轻人用最低成本试错。"当社会陷入"35岁焦虑",大学四年恰恰是建立认知框架、探索人生可能性的庇护所。那些在辩论赛摔过的话筒、支教时流过的眼泪、创业失败后整理的复盘文档,最终会熔铸成应对人生风暴的锚点。不需要你的成就有多高,我只想你多看看这个世界[流泪][流泪][流泪]
素材来源于网络
当"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或许我们更该追问:是大学失去了价值,还是我们遗忘了教育的本质?在河北某山村小学的墙上,一名大学生支教老师写下这样一段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点燃青少年心中的一股干劲。
素材来源于网络
毛爷爷: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2024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但历史早已证明:真正贬值的从来不是学历,而是停止进化的认知;小编觉得需要焦虑的也不是文凭,而是丧失思考能力的工具化人生。在这个算法支配注意力的时代,大学教会我们最宝贵的能力,或许是——在碎片化信息洪流中,始终保持清醒思考的勇气。
素材来源于网络
你为读大学做过最不后悔的选择是什么?
你觉得读大学的意义在哪里呢?
欢迎评论区讨论见解,我是枰枰桉桉~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