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磷脂酸测定试剂盒(荧光法:精准监测细胞脂质代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9 16:51 5

摘要:磷脂酸(PA)是细胞中许多脂质生物合成的关键前体。PA在膜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作为一种信号脂质,将细胞质蛋白招募到细胞膜上。在细胞内,PA的浓度通过强效磷脂磷酸酶的活性维持在极低水平,这些酶将磷脂酸转化为二酰基甘油(DAG)。由于DAG是另一种重要的脂质前体

磷脂酸(PA)是细胞中许多脂质生物合成的关键前体。PA在膜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作为一种信号脂质,将细胞质蛋白招募到细胞膜上。在细胞内,PA的浓度通过强效磷脂磷酸酶的活性维持在极低水平,这些酶将磷脂酸转化为二酰基甘油(DAG)。由于DAG是另一种重要的脂质前体,它也会迅速代谢为其他膜脂质成分(例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最终,测量细胞中PA的含量对于监测脂质合成和代谢是有用的。

Cell Biolabs的总磷脂酸测定试剂盒通过偶联酶促反应系统测量样本中的总磷脂酸含量,包括溶血磷脂酸(LPA)。首先,使用脂肪酶水解样本中的磷脂酸生成甘油-3-磷酸。接下来,甘油-3-磷酸被甘油-3-磷酸氧化酶(GPO)氧化,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与试剂盒中的荧光探针(激发波长530-560纳米/发射波长585-595纳米)发生反应。

艾美捷总磷脂酸测定试剂盒(荧光法)(#MET-5019)是一种简单的荧光测定法,使用96孔微孔板格式定量测量样本中的总PA(PA和LPA)。每套试剂盒提供的试剂足以进行多达100次测定,包括空白、标准品和未知样本。试剂盒包含L-α-磷脂酸标准品,检测灵敏度限为约5微摩尔。注意:该试剂盒不适用于尿液、血浆或血清样本。

相关产品:

1. STA-397:血清甘油三酯定量试剂盒(荧光法)

2. STA-399:游离甘油测定试剂盒(荧光法)

3. STA-600:磷脂酰胆碱测定试剂盒

4. STA-619:游离脂肪酸测定试剂盒(荧光法)

5. MET-5129:赖氨酸测定试剂盒(荧光法)

试剂盒组成:

1. 磷脂酸标准品(部件编号50191D):一个200微升装的1毫摩尔/升L-α-磷脂酸小瓶。

2. 10倍测定缓冲液(部件编号50192D):一个1.5毫升小瓶。

3. 脂肪酶溶液(部件编号50193D):三个1.4毫升小瓶。

4. 酶混合液(部件编号50194D):三个1.75毫升小瓶。

5. 荧光探针(部件编号261901):一个110微升琥珀色小瓶。

未提供的材料:

1. 标准96孔荧光黑色微孔板

2. 含镁和钙的PBS

3. 细胞脂质提取试剂(甲醇、氯仿、1摩尔/升氯化钠)

储存条件:

将整个试剂盒储存于-80摄氏度。通过分装避免反复冻融。荧光探针对光敏感,应保存在琥珀色试管中。

试剂准备:

- 磷脂酸标准品:在室温下解冻。一旦均匀混合,将标准品在室温下保存,用于测定准备。该溶液在室温下稳定1周。对于长期储存,应分装并冷冻于-80摄氏度,以避免反复冻融。

- 1倍测定缓冲液:在测定准备期间,10倍测定缓冲液应解冻并保存于4摄氏度。用去离子水稀释10倍测定缓冲液。搅拌至均匀。1倍溶液在4摄氏度下稳定1个月。对于长期储存,任何未使用的10倍库存材料应分装并冷冻于-80摄氏度,以避免反复冻融。

- 脂肪酶溶液和酶混合液:在4摄氏度下解冻。一旦均匀混合,将溶液在测定准备期间保存于4摄氏度。该溶液在4摄氏度下稳定1周。对于长期储存,应分装并冷冻于-80摄氏度,以避免反复冻融。注意:这些组分提供多个试管,以减少反复冻融。

- 荧光探针:在测定准备期间解冻并保存于室温。任何未使用的材料应分装并冷冻于-80摄氏度,以避免反复冻融。

- PEU(预平衡上层相)溶液:在玻璃容器中混合50毫升氯仿、50毫升甲醇和45毫升1摩尔/升氯化钠。充分摇晃或混合溶液,然后让其分离成两相。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上层相进行洗涤。

结果示例:

下图展示了总磷脂酸测定试剂盒的典型结果。以下数据仅供参考,不应用于解释实际结果。

图:总磷脂酸测定标准曲线。根据测定协议进行PA标准曲线测定。已扣除背景。

总磷脂酸测定试剂盒(荧光法)文献参考:

1. Wang, X. et al. (2006) Prog. Lipid Res. 45, 250-278.

2. Merida, I. et al. (2008) Biochem. J. 409, 1-18.

3. Jenkins, G.M. and Frohman, M.A. (2005) Cell Mol. Life Sci. 62, 2305-2316.

4. Foster, D.A. and Xu, L. (2003). Mol. Cancer Res. 1, 789-800.

5. Fang, Y. et al. (2001) Science 294, 1942-1945.

6. Avila-Flores, A. et al. (2005). J. Biol. Chem. 280, 10091-10099.

7. Schmelzle, T. and Hall, M.N. (2000) Cell 103, 253-262.

8. Lim, H.K. et al. (2003) J. Biol. Chem. 278, 45117-45127.

来源:小琪在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