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燕郊镇后赵村曹起东、张朝君夫妇家里,仅有三间正房的农家院,并不宽敞。但就是在这并不宽敞的院子,老两口在西侧建起了两间红色书屋,并命名“东方红家庭文化室”。每天早晨起来,曹起东都会将这两间红色书屋打扫干净、收拾整齐,等待村民前来阅读。赶上周末,前来阅读的还会
通讯员:靳士平 张欣妍 郑欣怡
走进燕郊镇后赵村曹起东、张朝君夫妇家里,仅有三间正房的农家院,并不宽敞。但就是在这并不宽敞的院子,老两口在西侧建起了两间红色书屋,并命名“东方红家庭文化室”。每天早晨起来,曹起东都会将这两间红色书屋打扫干净、收拾整齐,等待村民前来阅读。赶上周末,前来阅读的还会有附近村庄的青少年学生。今年75岁的曹起东,已将这一习惯坚持了34年。
曹起东自幼就酷爱读书,七、八十年代在原孤山乡小学任民办教师,妻子张朝君是原孤山乡电影放映员。乡村电影都是晚上播放,深夜才能回家。低洼不平的乡村夜路、路两旁沙沙作响的玉米地,对于身为女性的张朝君来说是无法抗拒的挑战。为了妻子张朝君热爱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事业,在乡领导的动员下,曹起东辞去了民办教师职务,和妻子张朝君双双当上了电影放映员。曹起东、张朝君夫妇,无冬历夏、风里雨里,准时赶到原孤山乡的每个村落,将各类题材的电影故事投放到电影屏幕上,让村民尽情观看、享受各种喜闻乐见的影片。从黑白影片到彩色影片,从胶片放映机到数字放映机,曹起东夫妇见证了农村电影的时代变化。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乡村电影放映员队伍减编,曹起东夫妇告别了热爱的乡村电影放映员工作,但多年的乡村电影放映员工作,让曹起东夫妇对红色文化情有独钟。1991年,曹起东夫妇将自家的两间西厢房改造成“东方红家庭文化室”,义务向村民、学生宣传党的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知识。34年间,他们省吃俭用,自掏腰包,不断增加文化室里面的政治书籍、科普书籍、革命前辈传记、英雄人物故事、音乐器材,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将爱国主义教育根植在了孩子们心中。
走进“东方红”家庭文化室,小小的书屋中摆放了一个书柜、三张长桌、一台电子琴、一台电钢琴、一把二胡、六枝竹笛和两张棋桌。一排排书籍干净整齐的码放在书柜中,旁边的长桌上摆放着一叠叠充满浓浓年代气息的旧报纸,墙上则是曹起东为村里小学生义务培训审批的试卷。
“东方红”家庭文化室的藏书以红色书籍为主,包括 《红岩》《罗盛教》《把一切献给党》等。这些书籍有的是曹起东夫妇多年来的珍藏,有的则是他们特意去书店购置的。家庭文化室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周边的村民前来阅读。为帮助村内及附近村街的小学生复习功课,曹起东发挥当过教师的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起了“校外辅导员”角色,为前来阅读学习的学生辅导各类功课,自费印制试卷,考核学生学习成绩。
来源:组宣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