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影石创新的科创板IPO批文终于落地时,深圳湾的科技圈没有欢呼。这家号称“全球市占率67.2%”的全景相机巨头,在经历四年拉锯战后,将带着超200亿估值登陆A股。但翻开其长达2000页的申报材料,扑面而来的却是触目惊心的数据矛盾、隐秘的监管套利和创始人精准的财
当影石创新的科创板IPO批文终于落地时,深圳湾的科技圈没有欢呼。这家号称“全球市占率67.2%”的全景相机巨头,在经历四年拉锯战后,将带着超200亿估值登陆A股。但翻开其长达2000页的申报材料,扑面而来的却是触目惊心的数据矛盾、隐秘的监管套利和创始人精准的财富收割。
前证监会系统人员"隐身"入股:
一场价值过亿的资本游戏
2025年2月,影石创新科创板IPO注册获批的消息引发市场震动。这家号称“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的企业,在长达四年的IPO拉锯战中,始终被一个名字缠绕——陈斌。这位前深交所监管人员的入股路径,成为影石创新上市路上最大的“暗雷”。
陈斌的股权迷宫:四层嵌套穿透后的隐秘持股
陈斌通过深圳麦高(持股1.3001%)和厦门富凯(持股3.7003%)间接持有影石创新股份。穿透后,其持股结构呈现惊人的复杂性:
数据来源:企查查、招股书
令人咋舌的是,陈斌的入股时间(2018年10月)恰好与影石创新启动IPO筹备(2020年10月受理)高度重合。而根据最新的《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入股监管规定》,陈斌作为原深交所副主任研究员(副处级),其入股行为需满足“离职后五年禁止期”(2012年离职至2017年禁入期结束),表面看似合规。但问题在于——影石创新在2020年申报IPO时(监管规定还未变更前),为何未主动披露陈斌的监管背景?是否存在隐瞒欺诈上市之嫌?
突击清理的猫腻:实控人“接盘”背后的定价黑洞
2023年4月陈斌通过减资和份额转让退出,股权由实控人刘靖康承接。但关键信息集体“失踪”:转让价格、资金来源、税务处理均未披露。对比同期市场估值,这一操作疑点重重:
2023年净利润8.3亿元,按科创板科技类企业平均市盈率25倍计算,估值应达207.5亿元;
刘靖康持股比例从27.56%升至29.89%,若按200亿估值计算,承接陈斌1.555%股权需支付3.11亿元,但招股书中未见相关资金流向披露,究竟资金哪里来,到哪里去了,以什么价格成交,是否存在抽屉协议等等谜团,都将成为科创板永远解不开的迷?
更耐人寻味的是,第三轮问询回复中,对陈斌入股仅用“已清理”三字带过,完全回避其任职经历与入股动机。这种“挤牙膏式”的信息披露,显然违背了《科创板上市规则》第2.1.4条“重大事项完整披露”的要求。
创始人精准套现:
业绩暴涨下的“个人财务规划”
当陈斌的股权迷雾未散时,创始人刘靖康的套现行为再掀波澜。
2019年10月,刘靖康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岚烽管理套现2360万元,而此时公司净利润仅0.8亿元,尚未进入爆发期。
套现时间轴与业绩增长的诡异错配、对比刘靖康套现时点与公司业绩、刘靖康套现与公司净利润增长对比:
2019年套现时:净利润0.8亿,估值约20亿(按25倍PE);
2023年净利润8.3亿,估值飙升至200亿,股权价值膨胀10倍。
这种“低卖高持”的反常操作,与科创板对实控人“绑定长期利益”的导向背道而驰。更讽刺的是,公司宣称“累计未分配利润超10亿未分红”,却放任实控人提前套现,涉嫌违反《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第14条关于大额套现需“充分披露合理性”的规定。
同业对比:大疆的“铁腕”与影石的“放任”
将影石创新与竞争对手大疆对比:
这种反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大疆用“零套现”绑定团队时,影石创新实控人却在IPO前夕“收割”中小股东。招股书中,将套现原因模糊表述为“个人财务规划”,却未提供资金用途的实质性证据,这无疑是在挑战监管底线。
专利侵权“双杀”:
从迪迦奥特曼到GoPro的337调查
如果说股权问题伤及“里子”,专利纠纷则直接动摇影石创新的“面子”。两起侵权案,暴露出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重大漏洞。
迪迦奥特曼赔偿案:创意匮乏的实锤
2020年,影石创新因盗用“迪迦奥特曼”形象被判赔偿30万元。尽管金额不大,但侵权细节触目惊心:
未经授权使用形象:在宣传视频中直接嵌入奥特曼IP;
播放量超500万次:明知侵权仍大规模传播;
法院定性“恶意”:二审维持原判,彻底否定“合理使用”抗辩。
这起案件不仅暴露法务团队的失职,更折射出企业文化中对原创的轻视——对于一个自称“技术驱动”的科创板企业,这是致命的品牌污点。
GoPro 337调查:或遭美国市场封杀
更严峻的危机来自GoPro专利诉讼:
2024年3月:GoPro向美国ITC发起337调查,指控影石创新侵犯其6项核心专利;
潜在后果:若败诉,影石产品可能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占其营收30%以上)。影石创新回应称,“经过和中美专业律师团队的仔细对比分析,我们对于胜诉有充分的信心。我们会为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权益,坚决维护到底”。信心的口号谁都可以喊,奥特曼侵权已经充分体现律师团队的水平,又怎么能说服市场,在这次337调查中能获胜呢?
尽管公司宣称“有信心胜诉”,但招股书风险提示章节,却将此事轻描淡写为“常规商业纠纷”,严重违反《科创板上市规则》第8.1.5条“重大诉讼充分披露”的要求。
财务数据之谜:
疫情逆增背后的毛利率“神话”
在众多合规性质疑中,最令投资者困惑的,是影石创新的财务表现——疫情下营收暴增、毛利率碾压GoPro。但光环之下,数据合理性存疑。
毛利率对比:科技神话还是成本魔术?
2019年影石创新消费级产品毛利率达50.97%,远超GoPro的34.55%。这种差距在硬件行业极不寻常:
诡异之处在于:影石创新的研发投入绝对值仅为GoPro的1/10(难道影石创新的技术像deep seek一样,实现弯道超车?),却实现更高毛利率。除非存在技术突破或成本压缩奇迹,否则难以解释这种背离。
而问询回复中,公司仅以“产品结构差异”搪塞,缺乏具体技术参数佐证(不求开源技术,但求从理论上和专利方面解释以下技术的优势,为何能实现这种逆天的反超)。
疫情下的“反常增长”:渠道数据暗藏玄机
2020年上半年全球疫情封锁期间,影石创新营收逆势增长60%,而GoPro同期暴跌52.6%。这一反差引发深交所多次问询。细究渠道数据:
线上销售占比突增至62.74%:但亚马逊平台流量数据显示,同期影石产品搜索量仅增长15%;(这种反常规的现象,到底是在做假账?还是有未披露的隐情?)
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骤降至28天:在物流瘫痪的2020年,如此高效的周转近乎“神话”。
某跨境电商业内人士透露:“2020年Q2美国亚马逊FBA仓曾关闭非必需品入库,影石如何实现销售暴增?除非...”言外之意,不排除利用海外空壳公司刷单的可能。
这些矛盾指向两种可能:要么存在未披露的关联交易,要么营收确认激进。但招股书对此避而不谈,严重违背《科创板上市规则》第5.1.1条“财务数据真实性承诺”。
董事会僵局与治理失效:
谁在控制影石创新?
股权与财务问题之外,公司治理的混乱更令人忧心。2021年董事会曾因偶数席位陷入僵局,后紧急调整至9人。但这仅是治理危机的冰山一角。
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博弈
问询回复显示,股改前深圳岚锋(控股平台)的董事会构成极为畸形:
外部董事占比50%:EARN ACE、QM101等投资方各占1席;
重大事项需2/3通过:意味着任意2名外部董事反对即可否决决议。
这种设计导致实控人刘靖康仅能通过34%的表决权勉强控股,完全不符合《科创板上市规则》第4.1.3条“控制权稳定”的要求。
核心技术人员的“双份身份”
更危险的是,核心技术人员名单中,2019-2023年无新增成员,而同期研发团队扩张3倍。这种“量增质不增”的背后,是股权激励的严重失衡:
刘靖康通过4家持股平台控制34%股权:而核心技术人员合计持股不足5%;
2023年人均薪酬35万元:低于大疆同岗位50万元水平。
当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骨干沦为“高级打工人”,其持续创新能力必然存疑——这正是上交所三轮问询紧盯研发费用的原因。
业绩暴增背后的"完美曲线":
规律性增长暗藏人为操控痕迹
翻开影石创新2017-2020年的财务数据,一组堪称教科书式的增长曲线令人咋舌:营收从1.59亿元暴增至8.50亿元,年均增速达75.2%;净利润更从621万元飙升至1.20亿元,连续三年增速超过100%。这种"等差数列"式的增长,在科技行业实属罕见。
诡异现象1:疫情下的逆势狂欢
2020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受疫情冲击严重,IDC数据显示全球相机出货量下降22.7%,但影石创新却实现45%的营收增长。更反常的是,其核心市场欧美地区疫情严重,但境外收入占比仍达67.85%(2020年数据),与行业趋势形成强烈反差。
诡异现象2:子公司集体亏损与母公司暴利矛盾
招股书披露,2019-2020年影石创新境内5家全资子公司中,中山影石、深圳前海影石等4家持续亏损,境外4家子公司合计亏损1691.92万元。但母公司却实现1.20亿元净利润,这种"子公司拖后腿,母公司赚大钱"的财务结构,存在利用关联交易转移成本的重大嫌疑。
数据打架:招股书成"罗生门",
信披真实性遭灵魂拷问
影石创新的信息披露存在多处自相矛盾,暴露出中介机构核查的严重失职:
员工借款金额离奇"缩水"
2020年10月版招股书第299页披露,2017-2018年员工借款金额分别为80万元、368万元;但问询回复文件却显示同期数据为75万元、340万元,差额达5万元、28万元。对于资金用途仅解释为"员工购房",但未提供借款合同、还款记录等证据。
核心客户销售数据"变戏法"
2017年第四大客户中天晨拓的销售收入,招股书记录527.33万元,问询回复却为529.12万元,差额1.79万元;
2019年第二大客户Inspired Motion Tech的销售额,招股书显示2541.63万元,问询回复变为2550.96万元,差额9.33万元。
驴唇不对马嘴!核心客户销售数据"变戏法"
核心供应商弘景光电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3年、2024年1-6月,对影石创新分别销售14377.15万元、35431.46万元、21132.89万元,而同期在影石创新的招股书中对弘景光电的采购金额为14097.35万元、35518.16万元、21547.81万元。详情见下表:
弘景光电的新三板年报显示,2017-2019年向影石创新销售金额分别为2149.46万元、2604.36万元、1164.17万元,但影石招股书披露的采购额仅为550.72万元、825.18万元、1024.90万元,差额分别高达1598.74万元、1779.18万元、139.27万元。这种信披级别的差异,存在虚减成本、粉饰利润的重大嫌疑,如果业绩差点,我们还能期许公司未来发展成长,但是如果数据都是假的,又怎么让投资者相信这种企业上市之后能好好经营公司呢?
弘景光电招股书和影石创新招股书数据打架,“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是否欺诈上市?”
科创板IPO的终极拷问:
带病上市谁之过?
纵观影石创新IPO历程,几乎集齐了注册制改革以来的所有典型问题:前监管人员利益输送、实控人套现、专利侵权、财务数据异常……而更令人震惊的是监管态度的微妙变化:
2021年过会:在陈斌问题未明的情况下放行;
2024年刘靖康朋友圈施压:以“不求批文,只求公道”倒逼监管;
2025年有条件放行:清理陈斌股权但未追究历史责任,但关键问题仍未澄清。
这不禁让人想起监管新规——“存在不当入股情形的,应当清理并说明”,但影石创新的案例却显示,只要最终“清理”,历史问题便可一笔勾销。这种“以结果论英雄”的监管逻辑,是否变相鼓励企业先违规再整改?
资本市场的“完美赌局”
与投资者的血色警示
当注册制改革的春风吹拂科创板,我们乐见更多硬科技企业破茧成蝶。但影石创新的案例警示:若放任数据造假、监管套利、概念包装,注册制可能沦为利益输送的温床。
影石创新的故事,是一场资本与权力的“完美”合谋:前监管者潜伏入股、创始人精准套现、中介机构保驾护航……而当所有参与者都满载离场后,留给市场的,或许只剩下一地鸡毛。
对于普通投资者,这是一个血色警示:注册制不是免责牌,科创光环更非护身符。当您看到招股书中炫目的市占率、增长率时,请务必多问一句:这些数字背后,有多少是技术创新的硕果,又有多少是资本游戏的幻影?
来源:碳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