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短短几年后,他就退休回到湖南,住进了普通的红砖楼,种田养鸡,像普通农民一样生活。
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1977年,他接过华国锋的旗帜,成为湖南省委第一书记。
之后,他便扛起了改革振兴的大任,1998年,他官至副国级。
然而短短几年后,他就退休回到湖南,住进了普通的红砖楼,种田养鸡,像普通农民一样生活。
那么,一个身居高位的政治家,为何又在晚年归隐田园,重回初心?此人到底是谁?
他就是毛致用,可以说,毛致用的故事,绕不开华国锋。
1977年,时年48岁的毛致用接替调任中央的华国锋,出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
这个职位不仅象征着湖南省的最高权力,也意味着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他要带领这个人口大省走出过去的贫穷,迎接历史的新一轮发展浪潮。
接手这样一个重量级的角色,对于毛致用来说,是莫大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然而,如果回望他从岳阳县基层一路走来的历程,这份交接又显得顺理成章。
从岳阳县革委会主任到常德地委副书记,再到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不仅在党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了一颗贴近百姓的心。
他的成长轨迹注定了他不是一个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官员,而是一个真正关心老百姓吃喝冷暖的人。
毛致用走马上任时,湖南仍然处在阴霾之中,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毛致用深知,光喊口号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于是,他首先将精力集中,通过具体的工作,修复了干部队伍的信心和凝聚力。
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尊重事实、为百姓主持公道,是所有工作的起点。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湖南也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慢慢解放。
这个时候,毛致用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开始显现。
他敏锐地意识到,湖南作为农业大省,要想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上下功夫。
在农业领域,他推动乡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
工业方面,他积极支持湘潭、株洲等地的工业发展,带动全省经济提速。
同时,他十分重视科技创新,鼓励地方探索更多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模式。
这些举措在今天看来,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却需要很大的胆识和眼光。
毛致用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并不仅仅是一个善于制定政策的领导者,更是一个愿意亲身参与实践的人。
他主政湖南期间,常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插秧、施肥,与工人一起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了解情况。
在毛致用看来,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
他的这种接地气的作风,也让湖南的干部队伍逐渐形成了一种务实的工作氛围。
在他的带动下,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从上而下的风气转变,为湖南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毛致用在湖南主政的11年,为这片土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不仅让湖南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前列,更重要的是,他在湖南的干部队伍和普通百姓心中,树立了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领导的形象。
毛致用在湖南的11年,可以用“激昂”来形容,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也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从华国锋的接替人到独当一面,他不仅延续了湖南的改革思路,更用自己的实践为这个改革的时代注入了更强的生命力。
他的这种深情,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体现在他对湖南百姓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中。
无论是在稻田间的劳动,还是在厂房里的调研,他都以普通人的身份,与百姓同甘共苦。
这种发自内心的善意,让他成为一位广受爱戴的领导者,也为他的改革实践赢得了民心支持。
“红土地振兴者”1988年,毛致用接到了新的任务,他调任江西省委书记,踏上了这片满载革命历史的“红土地”。
和他接手湖南时的情况相似,当时的江西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作为一位实践型领导者,他深知红土地的潜力,也意识到“老区精神”对经济振兴的特殊意义。
在江西,毛致用提出要发扬“老区精神”,让这片革命热土焕发新活力。
他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但他也明白,光靠精神鼓舞不足以改变现实,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经济改革领域。
他推动了江西工业化的提速,通过引进外资、发展乡镇企业,让江西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农业上,他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现代化调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多可能。
尤其是在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南部山区的特色农业等方面,他做出了显著成绩。
在毛致用的带领下,江西经济指标连续6年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这是红土地上少有的高光时刻。
地方工业产值和农业增效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在全国范围内,江西逐渐摆脱“发展迟缓”的标签,成为中部省份的经济亮点之一。
1992年,邓小平南巡路过江西,对江西经济的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无疑是对毛致用工作的最大肯定。
江西的振兴,也让他的名字与这片红土地紧紧相连。
1998年,毛致用从江西调任中央,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正式成为副国级领导人。
这是他人生的又一个高光时刻,但他依然保持了一贯的低调与务实。
在全国政协任职期间,毛致用始终关注“三农”问题。
他多次在会议中提及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等议题,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领导人,他对中国农业的复杂性有着深入理解。
他强调,只有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农村经济才能全面振兴。
即使身处高位,他仍然亲自调研,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
他的发言和建议常常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却又直指问题核心。
这种独特的风格,让他的声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多关注,2003年,毛致用从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职位上退下来。
和其他许多高官选择在省城或北京的干休所安度晚年不同,他毅然返回湖南岳阳县的西冲村,回到了自己从小生长的土地上。
这一选择,既让人敬佩,又让人感慨。
毛致用的归隐是彻底的,他搬回老家,在田间地头忙碌了起来。
他亲自开垦菜地、种植果树、喂养家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
在村民眼里,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副国级领导”,而是普通农民。
他的房子是普通的红砖小楼,前面有鱼塘,周围是群山和果树,清幽简朴得如同普通乡民家一般。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一片田园间,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虽然退休归隐,但毛致用并没有彻底远离家乡的发展。
他亲自参与西冲村的国土整理项目,甚至还到工地上去监督施工。
他推动村里引进企业,为当地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分红。
在他的努力下,西冲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了“岳阳第一村”。
每天晚上,他看完新闻联播后,都会与村干部讨论村务,为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毛致用的晚年生活简单而有意义,他种地、喂鸡、看书,也与乡亲们谈天说地,成为村里最亲切的邻居。
他养的鸡蛋甚至成了国家领导人眼中的珍品,每次有领导到湖南考察,听说是毛致用亲手养的鸡下的蛋,总是点名带回北京。
毛致用的归隐并没有让他远离大众视野,反而让人们对这位领导人更加敬佩。
他并不追求物质上的奢华,甚至一双皮鞋穿了20年才舍得扔掉。
2019年3月4日,毛致用在家乡逝世,享年90岁。
他的一生,从农民之子到副国级领导,再到普通农民,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为百姓默默奉献。
毛致用的故事,是一首沉静而悠长的田园诗,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缩影。
他用朴实无华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人生不在于权位有多高,而在于始终记得自己从哪里来,又为谁而奋斗。
参考资料:新华社——毛致用同志生平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