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曝光后,蜜雪冰城为何依然“打不倒”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9 20:37 4

摘要:2023年3月15日,央视财经频道将镜头对准了奶茶行业的"价格屠夫"蜜雪冰城。后厨卫生隐患、过期食材改标签、员工操作不规范等触目惊心的画面,让这个拥有2.5万家门店的茶饮巨头陷入舆论漩涡。令人意外的是,这场看似致命的风暴并未动摇其市场根基。315晚会播出次日,

2023年3月15日,央视财经频道将镜头对准了奶茶行业的"价格屠夫"蜜雪冰城。后厨卫生隐患、过期食材改标签、员工操作不规范等触目惊心的画面,让这个拥有2.5万家门店的茶饮巨头陷入舆论漩涡。令人意外的是,这场看似致命的风暴并未动摇其市场根基。315晚会播出次日,北京三里屯旗舰店前仍排起蜿蜒长队,社交媒体上"今天你喝蜜雪冰城了吗"的话题持续发酵。当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选择与舆论场的批判形成鲜明撕裂,这个魔幻现实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价值重构。

一、下沉市场的生存法则:极致性价比的胜利

在北上广白领为30元一杯的网红奶茶打卡时,三四线城市青年正用6元的柠檬水解暑。蜜雪冰城深谙"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的真理,用极致性价比构筑商业护城河。其原料采购成本比行业均值低30%,通过自建供应链将物流成本压缩到每杯0.2元。在河南大本营,蜜雪冰城甚至拥有专属的冰糖厂、吸管厂和塑料杯厂,这种全产业链布局让"4元柠檬水"的暴利公式成为可能。

当其他茶饮品牌在消费升级浪潮中追逐高端化时,蜜雪冰城反其道而行之。其门店选址精准锚定大学城、城中村、工业区等低消费场景,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实现市场渗透。数据显示,蜜雪冰城单店日均销量可达800杯,是同类品牌的3-5倍。这种规模效应不仅摊薄了运营成本,更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在消费分层的时代,蜜雪冰城用价格魔法打开了另一个平行宇宙。当白领们在星巴克讨论碳中和时,建筑工地的民工正用蜜雪冰城的塑料杯解渴。这种市场错位竞争,让食品安全问题在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二、Z世代的消费悖论:土味经济学的胜利

在B站鬼畜区,"你爱我我爱你"的魔性旋律累计播放量突破10亿次。蜜雪冰城用土味营销完成了对Z世代的精准捕获,将品牌符号植入年轻群体的集体记忆。这种自嘲式的文化认同,让消费者在购买时自带滤镜——与其说是消费饮品,不如说是为情感认同买单。

社交媒体上,"蜜雪文学"正在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全款拿下4元柠檬水"的凡尔赛体,"雪王圣代自由"的造梗文化,构建起年轻人的身份认同。当奶茶成为社交货币,蜜雪冰城用价格优势降低了社交门槛,使其成为学生党、初入职场者的"社交刚需"。

在价值观消费盛行的今天,蜜雪冰城巧妙解构了消费主义的虚伪。当其他品牌用"轻奢""限量"制造焦虑时,蜜雪冰城用"便宜大碗"的真实击中了年轻人的务实心理。这种反消费主义的消费主义,形成了独特的商业辩证法。

三、商业伦理的边界之辩:监管与市场的博弈

蜜雪冰城的加盟模式堪称"奶茶界拼多多"。通过收取加盟费(约37万元/店)和原料供应获利,这种轻资产模式让其在疫情期间逆势扩张。但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失控,使得食安问题成为必然代价。加盟商利润空间被压缩至15%以下,倒逼出违规操作的灰色生存逻辑。

食安监管的滞后性在连锁加盟业态中尤为明显。现行《食品安全法》对加盟体系的权责界定模糊,品牌方常以"加盟商独立经营"为由规避责任。当监管利剑难以穿透层层转包的加盟体系,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效率与公平的天平上,市场选择给出了残酷答案。蜜雪冰城年营收突破100亿的业绩,暴露出监管体系与商业创新的速度差。当资本裹挟着规模狂奔,如何建立适配新型商业模式的监管框架,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站在新消费时代的十字路口,蜜雪冰城现象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市场经济的复杂光谱。当5亿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群体真实存在,极致性价比永远不会缺少拥趸。但商业文明的进化不能止步于价格战,如何在规模扩张中重建品质信仰,在流量狂欢中重拾商业伦理,这不仅是蜜雪冰城的必答题,更是整个中国商业社会的集体课题。毕竟,真正的品牌护城河,不该以消费者健康为代价。

来源:我叫小拉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