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路出家”到“潜心深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0 10:02 4

摘要:我们始终秉持不拘一格的理念,希望解锁更多创意可能,第三期“周末开讲”,我们选择在图书室举办,让近距离的碰撞产生更多元的互动,让知识在趣味中传递。

我们始终秉持不拘一格的理念,希望解锁更多创意可能,第三期“周末开讲”,我们选择在图书室举办,让近距离的碰撞产生更多元的互动,让知识在趣味中传递。

——周末开讲主创团队

▲大连中院刑二庭三级法官助理付黎明 曾获评全省法院审判理论研究人才

黎明说

写作是一个蚌生珍珠和厚积薄发的过程。研读文献,反复咀嚼,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每项研究、甚至每篇论文,大多是从“自我折磨”到“自我超越”的过程。

今天我想围绕 “要热爱”“敏锐度”“坐得住”三个关键词,分享如何从“小案件”到写出“大文章”的调研经历。

01

要热爱——我是半路出家的法律人

Weekend Lectures

我其实专业基础并不好,算是半路出家的法律人,本科来自警察学院,出于热爱法律,研究生跨考法律专业。自此,大学期间我开始广泛阅读各种法律类书籍;从邓正来的法理学到梁治平的法文化学再到贺雪峰的法社会学,大量的阅读为我后期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之后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入职五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2024年获评全省法院审判理论研究人才。

02

敏锐度——处处留心皆选题

熟悉我的同事,可能会有些惊讶,敏锐度貌似不太符合我的人设,我在日常生活中属于“慢热”那一拨的。今天谈的敏锐度主要针对调研写作,就是做个有心人。2021年,我跟随法官办理一个普通的故意杀人案,针对该案当中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同时存在的问题,翻阅法条发现《法律援助法》与《刑诉法解释》的规定并不一致。求教于周围的法官,发现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统一。我敏锐地发现了刑事辩护冲突这个理论命题,于是着手撰写《刑事辩护全覆盖视域下的刑事辩护冲突与司法应对》这篇论文,经过艰苦的写作和修改,最终该文获得中国刑事诉讼法学会二等奖并受邀作主题发言。

03

坐得住——要吃得寂寞孤独之苦

刚开始我也不想写、不愿意写。读研期间发表的一篇小文章,逐渐让我找到自信。慢慢地,我越写越多,获奖也越来越多,从市里到省里再到全国。撰写调研论文是门苦差事,点灯熬油、板凳枯坐,仍要苦思冥想、翻阅书籍,调研要甘于忍受寂寞的苦。为了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报告,连续作战几周,每天都要熬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选题?

01

一是找寻自己的兴趣点。兴趣最好的老师,比如自己通过热点案件和事件发现的选题。

02

二是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启示。从审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入手,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03

三是法官专业会议。从观点碰撞和头脑风暴中寻找选题。

04

四是各类业务培训。在专家学者的业务授课中寻找灵感。

05

五是各级法院和法学会课题申报以及各种法学学术论坛征文。

06

六是法律及司法解释的立改废和有关改革文件。

文章如何写出彩呢?

可以从观点创新、方法创新和论据创新三方面着手。

要有好的写作状态

自由的选题,扎实的调研过程,集中精力完成初稿,反复修改打磨,征求他人意见,保持耐心不放弃。

要有好的写作习惯

准备阶段

广泛阅读大量与撰写主题相关的各类文献。在此过程中建立并完善论文的结构。

写作阶段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初稿。期间尽量不中断,争取一鼓作气完成。

完善阶段

修改打磨,调整论文的逻辑结构。凝练和优化语言,并检查文章的格式与学术规范。

写作是一个蚌生珍珠和厚积薄发的过程。研读文献,反复咀嚼,字斟句酌,每项研究、甚至每篇论文,大多是从“自我折磨”到“自我超越”的过程。靠的是磨,付出的是苦。写作不是一挥而就,不是先构思后动笔,是反复修改,改到腻烦。别人眼里的轻松逾越,大多是在通宵写稿和连续拒稿之间往返的执着。

点评嘉宾

大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韩科军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司法调研亦是如此,源于审判,又服务于审判。调研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练,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下笔,要热爱、要坚持,要反复修改、打磨,这个过程也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年轻干警要多写、多练;在急难险重的调研任务和调研课题中淬炼成钢。

来源:大连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