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丽水|建筑师徐甜甜:十年深耕丽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0 10:19 4

摘要:北京时间3月11日凌晨,2025年度沃尔夫奖(Wolf Prize)揭晓。其中,建筑学领域的奖项颁给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理由是“她杰出的建筑设计在经济、社会、文化层面改变了中国乡村的面貌”。

北京时间3月11日凌晨,2025年度沃尔夫奖(Wolf Prize)揭晓。其中,建筑学领域的奖项颁给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甜甜,理由是“她杰出的建筑设计在经济、社会、文化层面改变了中国乡村的面貌”。

对丽水人而言,徐甜甜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从缙云岩宕、松阳豆腐工坊到景宁惠民茶工坊,这位国际知名建筑师的作品遍布丽水乡村。

代表作品 松阳豆腐工坊

事实上,对于这位16岁保送清华大学建筑系、后赴哈佛大学深造的建筑师而言,丽水的乡村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语境:没有高强度的项目开发,没有前卫新锐的建筑秀场,甚至没有对“设计”的明确需求。但也因如此,乡村建筑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尺度——舒缓的、具有渗透力的、与时间共存的。

在这样的空间逻辑里,建筑不再是单纯的“创造”,而更像是“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时空的对话。

于是,丽水成了徐甜甜阐释乡村“建筑针灸”哲学的最佳实验场。

她没有选择通过艺术设计赋予乡村新的标签,而是从建筑的角度去发现乡村的可能性,挖掘它原本蕴藏的能量,用建筑材料与在地记忆,在丽水的发展进程中扎下一枚枚唤醒文化基因的“银针”。

结缘

早在2018年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松阳故事”就被徐甜甜带到了主展馆。

当时,这个主题被描述为“正在进行中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这一实践复活了当地传统建筑工艺,同时加入现代理念与技能,“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与自我身份认同”。

对徐甜甜而言,建筑不仅是空间的组织,更是一种叙事的方式。而在乡村,建筑的叙事比在城市更复杂,它要与历史对话,要与生产方式结合,要回应村民的日常生活。她的设计,便是让这些被忽略的乡村故事,重新被“看见”。

在松阳,徐甜甜和她的DnA设计与建筑事务所陆续设计建造了多座公共建筑,徐甜甜与丽水的故事,也正在这些特殊的坐标里持续展开。

201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来到松阳,为四都乡平田村的改造做整体规划。在他的牵头下,村里的老屋被分配给了何葳、郑建刚、许懋彦等多位知名建筑师,由他们根据建筑特质将其改造设计成公共空间。

在平田村,村民们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将村里最破败的民居改造成了平田农耕馆和手工作坊。后来大家才知道,她就是已经享誉国际的徐甜甜。

“当时,大多数人建议拆除这座民居,但我认为它是这个传统村落的重要肌理和文化载体,因此决定无偿提供设计方案。”徐甜甜的构思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原本凋敝的民居成为乡村公共空间改造的成功案例,还获得了全国第一届田园建筑一等奖。

这是徐甜甜真正参与的第一个村庄项目,也让她对丽水的乡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徐甜甜和她的团队与当地政府开始探索新型合作模式:由政府引领本地技术团队和工匠介入,并让所在地社区村民充分论证参与的协作方式。

“第一次接触乡村,有很多好奇的想法,也被附近很多村子、景区邀请去担任顾问。对建筑师来说,这是工作的延展及身份角色的转换,我们参与项目的前期研讨,和施工队伍深度沟通讨论方案,在此基础上共同提出了‘建筑针灸’的理念,并被当地政府认可,并促成了接下来的持续合作。”徐甜甜说。

如今,平田村已经成为乡村建筑改造的“展示馆”。在多名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闲置老屋变身为“爷爷家青年旅舍”“归云居”“云海间”“葫芦居”“山家清供餐厅”等,建成了松阳首个民宿综合体,点燃了寂静的山村。“像针灸一样,刺激某些点位激活整体”,徐甜甜的想法与创意在松阳变成了肉眼可见、真实可感的存在。

从此,徐甜甜与丽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共鸣

为什么选择丽水?

对建筑师而言,山水的原始秩序是灵感的来源,而丽水的地理环境为建筑创造了独特的可能性——这里的村庄依山傍水,建筑必须与地形对话,而不能简单地复制城市模式。这种地形决定了建筑师必须以更加尊重自然的方式去思考空间。与此同时,相比商业化过度的“网红乡村”,丽水的乡村改造显得温和,而“有形之手”支持建筑实验的意愿、当地百姓对新空间秉持的开放态度,则使得徐甜甜的想法得以真正落地。

代表作品 缙云岩宕

在缙云的一座废弃石矿上,采石留下的伤痕形成了3000多座形态各异的岩宕。2021年,当地委托徐甜甜及其事务所团队,对具有代表性的9个岩宕进行生态活化利用。

当徐甜甜的团队介入这个空间时,并没有选择传统的“填补”或“遮掩”,而是顺应矿坑的原始地形,在裸露的崖壁间架设步道,搭建了一系列木结构展亭。

岩宕的改造,并没有让它变成一个封闭的“景区”,而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阅读、冥想、聚会,矿坑的空旷感与人为的轻盈构筑形成对比,让空间变得神秘而富有张力。建筑设计的介入极为克制,只是通过空间的重新组织,让这片废墟重新成为村庄的一部分。

“这个地方曾经被遗忘,但它其实一直在那里,只是等待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徐甜甜说。

活态岩宕能“红”,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一体推进大生态、大文化、大宣传的现实基点和实践逻辑。早在2016年,缙云就提出了“石窟资源保护开发”的思路,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石窟研究专家、雕塑专家、文史精英共商保护开发方案,并委托省第七地质大队对仙都、壶镇的石窟矿业遗迹资源进行了试点式的初步调查。

这些工作,也为后来与徐甜甜的合作奠定了基础。“2018年起,我们开始和全国顶尖的乡村建筑设计师洽谈改造方案,但大部分方案需要大改大造,我们并不满意。直到2021年,曾在松阳扎根8年、成功改造过多个乡村建筑的徐甜甜来了,她在缙云考察、调研,向我们阐述了‘最小化改造’乡村建筑的理念,于是一拍即合。”缙云仙都管委会工作人员说。

在改造进程中,村民对岩宕流露出的特殊感情,让徐甜甜记忆犹新:“他们主动提出在10号岩宕开设采石表演场地,不想让在地文化断了根。”这种深厚的情感纽带让徐甜甜意识到,岩宕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价值,值得通过她的设计去挖掘和呈现。最后,她将10号岩宕改造成千年采石文化的户外展厅,让昔日采石匠再次成为主角。

徐甜甜的建筑理念,在丽水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而她的理念,也与丽水的发展需求不谋而合。在徐甜甜看来,政府前瞻性的策略和规划是“成事”的关键,丽水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了现实基础,“让我们也更有信心长期坚持。”

以建筑为笔,以乡村为纸,徐甜甜开始了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对话。她的设计语言,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融,而丽水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为这种设计理念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这份双向奔赴的亲密感,让徐甜甜在丽水持续探索、创造、扎根。

启迪

如果说城市建筑是“快速建成、迅速投入使用”的产物,那么乡村建筑更像是一种“生长”的过程,它必须适应村落的变化,逐渐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代表作品 红糖工坊

仔细观察徐甜甜的建筑风格可以发现,她设计的每一件作品都别具一格,处理手法丰富,建筑材料也各不相同。通过建筑实践,徐甜甜的设计核心理念变得清晰——每个建筑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公共空间、在地文化,建立自己的独特性。

隐于这种独特性背后的建筑师,显然不只是设计者,而更像是一个“协调者”——协调村民的需求,协调地方政府的政策,甚至协调乡村自身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在丽水,徐甜甜找到了建筑与历史、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她的建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空间,更塑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建筑能做的,不是改变,而是连接——连接人和自然,连接过去和未来,连接文化和经济。”

对徐甜甜来说,这是一场似乎不会落幕的发现之旅、改变之旅。从小生活在城市、多年旅居欧美的她,如今懂得了与青皮甘蔗相比,紫皮甘蔗做出的红糖更香甜,也学会了如何和村民沟通、与手艺人合作。“对我来说,这是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徐甜甜发现了这片土地的传统之美,继而将一个个村庄独有的传统变成她建筑设计的内核,展现这片土地的生活百态。她和学者、当地政府、当地工匠共同实现着的当代乡村建造,也因此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丽水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地域特色文化,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中的每个村庄都因地制宜地生长,凝聚传统智慧。”谈及丽水乡村对其建筑设计有何启发,徐甜甜如是说。

这种理念使得徐甜甜的作品摒弃统一风格,转而追求“在地性”——石门廊桥的质朴、竹林剧场的空灵、豆腐工坊的烟火气,皆与当地文化血脉相连,因为“建筑一定是一种社会介入的过程,是在储蓄文脉和延续文化上的可持续”。

在丽水的山水之间,建筑的尺度,终于回归了时间的尺度。

本文来自【丽水市新闻传媒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