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飙升!四大运营商集体“刮骨疗毒”,打响用户权益保卫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0 10:38 4

摘要:这类打着"福利"旗号的电话营销,实为精心设计的连环陷阱,用户刚被话务员诱导开通"免费体验"服务,次月账单便凭空多出不少增值费用;还有消费者轻信"降低资费"承诺,却落入24个月合约的泥潭,想要提前解约?对不起,请支付违约金!

“您好,您符合免费升级5G套餐的资格”

“您好,现在办理套餐可享受每月20G流量赠送”

“您好,现在办理流量包立减50%”

这样的推销电话,相信每个有手机的中国人都不陌生吧。

电话里明明说的是“免费、优惠、赠送”的字眼,结果一拉账单,是这也扣费、那也扣费......

唉!嘴里都是免费,心里全是“算计”!

这类打着"福利"旗号的电话营销,实为精心设计的连环陷阱,用户刚被话务员诱导开通"免费体验"服务,次月账单便凭空多出不少增值费用;还有消费者轻信"降低资费"承诺,却落入24个月合约的泥潭,想要提前解约?对不起,请支付违约金!

当消费者投诉时,客服先是祭出"沟通误会"万能话术,退费补偿后又用"特殊情况"搪塞,但始终回避责任——这正是新华社调查中曝光的典型案例。

这种营销乱象已成行业痼疾。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通信服务投诉中,46%涉及营销欺诈,其中"免费试用"话术的投诉量同比增长23%。

在社交媒体上"如何优雅挂断运营商推销电话"成为热门话题,网友还调侃,此类来电为"现代版狼来了"。

面对新华社的点名,四大运营商罕见地在同一天发布整改声明,这场由新华社报道引发的行业地震,终于迎来企业层面的强烈震荡。

此次声明中提到了的整改措施,有的运营商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式,一方面“对违规代理商解除合作”,另一方面启动“服务专项治理行动”,矛头直指营销话术不规范、资费不透明等顽疾;有的运营商则强调“加强一线人员培训”,试图从根源上切断误导性营销的传播链。还有的运营商的方案更具系统性,明确提出“严格执行二次确认”“资费公示全面准确”,试图用技术手段堵住消费漏洞,这些声明都表明了运营商们整改的决心与力度。他们好像是要来真的了!

运营商整改的决心很坚定,但这场乱象的根源也远比表面复杂。这场整改风暴背后,是运营商与众多的代理商、外包人员的利益拉锯战。相比于营销成功获取的利益,处理用户产生的投诉成本相当低,现在的整改方案,动不动就解除合作,相当于断了很多人的财路。

而消费者的期待更是简单明了,不需要天天打电话推销的‘贴心服务’,只要套餐明码标价、扣费清清楚楚。

运营商内部同样面临阵痛。为扩大市场份额,运营商普遍依赖代理商拓展业务。一名匿名代理商透露:“我们的佣金与套餐价格挂钩,高价套餐提成更高。推销时难免会“选择性告知”。”这种利益驱动下,电话营销成为违规重灾区。

新规执行后,日均业务量肯定会下降,如果KPI考核不做相应调整,那业务员的日子肯定会非常难过了。既要当销售冠军,又要做道德模范,实在难以兼顾。这种矛盾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焦虑:当人口红利消失,存量市场的服务升级远比增量市场的野蛮生长艰难。

当5G用户渗透率达近60%,运营商必须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研究发现,用户满意度每提升1%,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可增加2.3元,这比电话营销的短期刺激更具生命力,这才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场由新华社报道引发的行业地震,最终震出的不仅是整改方案,更是通信业对自身商业模式的集体反思。当电话营销从"创收利器"变成"风险源头",当用户权益从"公关话术"转为"考核指标",这场触及灵魂的自我改革,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5G-A时代到来吧,比技术升级更重要的,是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是心级服务的实际践行。

而对于亿万用户来说,能安心接听每一个运营商的来电之日,才是通信业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达标之时。

来源:通信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