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阳城县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
阳城县
,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阳城县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
先秦“出道萌芽期”:阳城县最早叫濩泽,那可是尧舜夏时期冀州地盘上的“潜力股”,妥妥的黄河文明种子选手。商朝时,它就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混”,到了春秋,被晋国“收入囊中”,战国又在韩、魏之间来回“横跳”,当时就是有名有号的濩泽邑,在历史舞台开始小露锋芒。
秦汉至隋朝“成长波折期”:西汉一开局,公元前206年它就“挂牌”建县,跟着河东郡“闯荡”。东汉时还搞了个濩泽侯国,可三国曹魏一登场,侯国说没就没,又变回濩泽县,跑去平阳郡“扎根”。东晋时,又换了建兴郡“抱大腿”。北魏更绝,把县治搬到现在阳城县城这“风水宝地”,还一分为二弄出濩泽和西濩泽,好在北齐天保七年又“破镜重圆”。隋朝开皇三年,泽州“闪亮登场”,濩泽县立马“投靠”,开启新旅程。
唐朝至清朝“稳定发展期”:唐朝武德元年,濩泽直接成了泽州“扛把子”治所;天宝元年,改名阳城县,跟着泽州在河东道“吃香喝辣”。不过中间天佑二年又变回濩泽县,直到同光元年才又改回阳城,依旧跟着泽州。宋朝时,阳城在河东路“混圈子”。金朝直接升级成勋州,元朝中统元年又“降级”变回阳城县,跟着泽州司侯司。明清两朝,阳城就在泽州和泽州府“打转转”,稳步发展。
中华民国“动荡变革期”:民国三年,阳城加入冀宁道“大家庭”,十三年时直接“单飞”直属山西省。三十二年,居然一分为二成阳南和阳北两县,到三十四年四月才又“合体”。抗战那会儿,阳城可是太岳第四专属抗日根据地的“得力干将”,1945年6月成功“解放大翻身”。
新中国“腾飞新时期”:1958年10月,阳城拉着沁水县“组CP”合并成新阳城县,可1959年10月又“闹分手”各过各的。1971年,阳城投入晋东南地区怀抱,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散伙”,阳城直接抱紧山西省晋城市的“大腿”,一路发展到现在,开启新生活!
进入新时代,阳城县就像装上了超级引擎,一路开挂式发展。在经济领域,不再满足于传统产业,开始大刀阔斧搞转型。煤炭产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朝着绿色、高效、智能化方向一路狂奔,新的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各种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入驻,就像一群充满活力的后浪,把阳城经济的水位越推越高。
旅游业也迎来了高光时刻,皇城相府摇身一变成为全国闻名的5A级景区,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像追星族奔赴偶像演唱会一样涌来,感受明清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蟒河自然保护区凭借独特的山水风光和珍稀的野生动物资源,成为游客们亲近自然的首选打卡地,每到假期,那叫一个人从众,旅游收入直线飙升,成为阳城经济的重要支柱。
教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新建的现代化学校一栋接着一栋,教学设施堪称一流。老师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各种创新教学模式百花齐放,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把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彻底点燃,每年高考都传来捷报,越来越多的阳城学子走出家乡,到全国各地的知名高校深造,为家乡争光。
文化方面,阳城传统民俗文化重焕生机。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上党梆子等非遗项目不再是藏在深闺无人识,而是通过各种文化节、短视频平台走向大众视野。年轻人也纷纷加入传承队伍,给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创作出许多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如今的阳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时代浪潮里乘风破浪,未来可期,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大步迈进,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
附:阳城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如下:
一,物质文化遗产
1.古堡建筑:探秘阳城古堡
:岁月雕琢
在晋东南的悠悠岁月长河中,以天官王府、砥洎城、皇城相府为代表的晋城古堡群,无疑是这颗明珠上最为耀眼的存在,是阳城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走进郭峪村古建筑群,这座建于明崇祯八年的城堡式古老村落,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数百年前的明清时光。它依山傍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既得山水之灵秀,又具防御之优势。当你远远眺望,那雄伟的城墙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高大厚实,诉说着往昔的沧桑与坚韧。城墙上雉堞林立,它们曾是抵御外敌的坚固防线,如今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倔强地挺立,仿佛在向人们无声地展示着当年的金戈铁马。
踏入城门,豫楼便如一位威严的巨人映入眼帘。这座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高楼,不仅是郭峪村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当时村民们躲避战乱、守护家园的坚固堡垒。它高达三十余米,共七层,内部结构精巧,每层都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口,站在楼顶,整个村落尽收眼底,周边动静一览无余。
穿过豫楼,不远处便是汤帝庙。这座庙宇庄严肃穆,承载着当地百姓对神明的敬畏与信仰。庙内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壁画色彩虽已有些斑驳,但依然能从中窥探到当年绘制时的细腻笔触与丰富想象力,它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故事,为这座庙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除了这些标志性建筑,郭峪村内还保存着40多幢明清古宅。这些古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巷两侧,青砖黛瓦,庭院深深。走进其中一座古宅,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它们或刻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或展现着历史典故中的精彩瞬间,每一处雕刻都栩栩如生,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情趣。庭院中,石板铺就的地面平整光滑,见证了无数岁月的足迹;古老的槐树、石榴树,枝繁叶茂,为这宁静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这些古堡建筑不仅仅是砖石木瓦的堆砌,更是阳城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生活记忆与精神信仰。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静静地伫立,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了解、去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古老的阳城古堡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
2.寺庙建筑:海会寺
:穿越千年的佛光梵音
踏入海会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傲然挺立的明代双塔。它们犹如两位忠诚的卫士,数百年来默默守护着这片佛门净地。双塔造型独特,线条流畅,在岁月的沉淀下,愈发显得古朴庄重。塔身之上,精美的雕刻清晰可见,人物、花卉、神兽等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古代工匠们的传奇技艺和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而寺中的琉璃塔,更是海会寺的精华所在,堪称一绝。它以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精湛卓越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琉璃塔通体流光溢彩,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梦幻般的宝塔。走近细看,每一块琉璃砖都经过精心烧制,色彩鲜艳、质地细腻。塔身上的琉璃装饰,无论是繁复的花纹,还是灵动的佛像,都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精致与细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琉璃烧制技艺和登峰造极的建筑艺术。
海会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一处历史文化的宝藏。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是阳城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有力见证者。如今,海会寺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有缘人前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美好。
3.民居建筑:上庄古村
:在阳城县,隐匿着一座如诗如画的古老村落——上庄古村,村内的古民居建筑群历经岁月洗礼,依旧保存完好。
踏入上庄古村,仿若踏入了明清时期的时光隧道。这里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巧妙融合了北方的大气磅礴与南方的精巧细腻。北方建筑的豪迈气魄,体现在房屋高大开阔的空间布局、厚实坚固的墙体上,彰显着北方人的豪爽与质朴;而南方建筑的婉约精巧,则于飞檐斗拱、门窗隔扇处悄然流露,每一处细节都暗藏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
漫步在古村的街巷中,可见院落布局严谨规整,井然有序。从主院到偏房,从前厅到后堂,皆依据传统礼制有序排列,体现出古代家族的长幼尊卑秩序。踏入樊家大院,仿佛能看到昔日富贾之家的生活场景。庭院深深,砖石铺就的地面平整光洁,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院内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件件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木雕多装饰于梁枋、斗拱、门窗之上,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在工匠的巧手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砖雕镶嵌于墙面、照壁,图案丰富多样,线条流畅自然,或寓意吉祥如意,或展现历史典故;石雕则见于柱础、栏杆,造型古朴厚重,工艺精湛细腻,为整个院落增添了几分古朴庄重之感。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古代富商巨贾们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它们默默承载着上庄古村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传统技艺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公元前6世纪,当古老的华夏大地还处于诸侯纷争的时代,阳城的先民们就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发明了这项神奇的技艺。此后,它一路穿越岁月的沧桑,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与变迁。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丰富而精妙的工艺环节,主要涵盖了坩埚炼铁、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制作。坩埚炼铁是利用特制的坩埚,将铁矿石与燃料按照特定比例装入其中,通过高温熔炼,让铁矿石中的杂质逐渐分离,最终炼出纯净的生铁。这一过程不仅对火候的掌握要求极高,而且需要工匠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精准控制每一个环节。
犁炉炼铁则是另一项核心技艺,它通过巧妙设计的犁炉结构,利用特殊的鼓风装置,使燃料充分燃烧,从而达到更高的温度,实现铁矿石的高效冶炼。这种炼铁方式不仅高效节能,而且炼出的铁质量上乘,为后续的铁制品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犁镜的铁范制作更是体现了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精湛与细腻。铁范作为铸造犁镜的模具,其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工匠们精心雕刻、打磨,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精准无误。只有这样,才能铸造出表面光滑、性能优良的犁镜,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不仅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更是阳城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技艺价值,早已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2.民俗文化:皇城重阳习俗
:千年传承的民俗瑰宝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皇城村为核心区域,历经岁月沉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可考的文献记载与古代诗文佐证,早在魏晋时期,皇城村一带就已有十分隆重的过重阳习俗。那时,重阳佳节对于当地百姓而言,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每至此时,人们便纷纷走出家门,登高远眺,寄情山水之间,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美好风光,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时期,皇城重阳习俗愈发兴盛,已然成为当地约定俗成的民风习俗。在这一天,老人们相聚一堂,品菊酒、吃花糕,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年轻人则搀扶着长辈,一同参与各种庆祝活动,传承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孩子们也欢闹着,在秋日的暖阳下嬉戏玩耍,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氛围。
登高、赏菊、敬老,这些传统活动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不仅成为皇城村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成为了连接家族情感、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纽带。如今,每年重阳节,皇城村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民俗魅力。古老的皇城重阳习俗,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热爱它,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
3.民间艺术:阳城道情
:三晋大地的说唱绝响
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寄托。
阳城道情以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一人主唱,众人帮腔,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嗓音和生动的表演,将一个个精彩故事娓娓道来。艺人们手敲渔鼓、简板,节奏明快,伴随着抑扬顿挫的曲调,或讲述历史传奇,或演绎民间琐事,在说唱间传播着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
其曲调丰富多样,有平调、高调、落字调等,每种曲调都有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平调平稳舒缓,常用于叙事,像潺潺溪流,将故事的来龙去脉清晰呈现;高调激昂高亢,在表达激昂情绪或关键时刻时使用,如激昂战鼓,振奋人心;落字调则婉转低回,充满韵味,常用于抒发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似喃喃低语,触动人心弦。
阳城道情深深扎根于当地生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唱词融入大量阳城方言,质朴直白又亲切自然,描绘出当地百姓的日常劳作、婚丧嫁娶、节庆欢聚等生活场景,生动反映出人民的喜怒哀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感诉求,是阳城风土人情的生动写照。
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劳作间隙,还是热闹的庙会集市,阳城道情的表演总能吸引众多百姓围观聆听。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连接阳城人民情感的纽带,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在三晋大地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
来源:淡泊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