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注意了,新的血糖控制指标可以预测并发症,看看你达标没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0 13:40 4

摘要:“我感觉还行,就是饭后用血糖仪测指尖血,数值有时偏高。” 说这话的,是习惯用血糖仪监测血糖的糖友。他们每次采血,看着那一滴血落在试纸上,等待血糖仪 “滴滴” 报出数值,这就是他们对血糖的直观认知。

在和糖尿病这场 “持久战” 中,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每个糖友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感觉还行,就是饭后用血糖仪测指尖血,数值有时偏高。” 说这话的,是习惯用血糖仪监测血糖的糖友。他们每次采血,看着那一滴血落在试纸上,等待血糖仪 “滴滴” 报出数值,这就是他们对血糖的直观认知。

“我血糖控制得挺不错,上周查糖化血红蛋白才 6.8!” 这类糖友显然更重视血糖的长期管理,知道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估血糖控制的关键指标,定期检测,心里才有底。

“唉,我一天也就 14 个小时血糖在目标范围内,还得加把劲。” 能说出这话的,大概率正在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他们的血糖监测不再是零散的 “点”,而是一条连续的 “线”。

血糖监测新成员 —— 持续葡萄糖监测

血糖仪测指尖血,我们叫它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血糖长期控制效果的 “金标准”。这两种监测方法,糖友们大多熟悉。可持续葡萄糖监测又是什么呢?它和我们常见的血糖监测方式有啥不同?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CGM 的构成与原理

你戴过能测心率的运动手表吗?戴上它,运动时就能实时看到自己的心率变化。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和这有点像,它是通过把一个小小的探针植入皮下,来持续监测血糖数值。和传统血糖仪不同,它不是测一次得一个结果,而是能在配套的手机应用上,让你实时看到血糖的动态变化。想象一下,你能像看股票走势一样,看着自己的血糖曲线起起伏伏,是不是很神奇?而且,这个血糖数据是连续的,就像一部记录血糖变化的 “纪录片”,从早到晚,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根据返回血糖数据的时效,CGM 分为回顾性 CGM、实时 CGM 和扫描式 CGM。它能连续监测血糖长达 14 天,最棒的是,实现了无痛测血糖,再也不用被扎手指的疼痛折磨了。

哪些人适合用 CGM?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给出了明确建议:

1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CGM 能实时捕捉这些变化,帮助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用量需要精准调控,CGM 能提供更详细的血糖信息,让胰岛素使用更科学。

自我血糖监测同时降糖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遇到这些情况也适合用 CGM:比如总是莫名其妙出现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还有无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常规监测很难发现;或是空腹高血糖原因不明,血糖波动像坐过山车一样大;又或是因为害怕低血糖,故意让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患者。

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孕妇的血糖管理关系到母婴健康,CGM 能提供更全面的血糖数据,保障孕期安全。

血糖目标范围: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IR)

“一天只有 14 个小时血糖在目标范围内”,这里提到的目标范围,其实有个专业名字,叫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IR)。它指的是一天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或者这个时间占全天的百分比。

这个概念在 2017 年的糖尿病先进技术及治疗大会上首次亮相,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2019 年,《TIR 国际共识》正式形成,2020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将它正式推荐用于糖尿病评估管理。咱国内的《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也紧跟步伐,把 TIR 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目前,《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国际共识》默认的葡萄糖目标范围在 3.9~10.0mmol/L,TIR 的控制目标为>70%。换算一下,这意味着一天当中,血糖在 3.9~10.0mmol/L 之间的时间得不少于 16.8 小时。现在明白为啥前面那位糖友说 14 个小时不够了吧,离目标还差着 “一大截” 呢。

TIR: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 “小雷达”

你可能要问,测 TIR 有啥用?这用处可大了去了!目前,不少研究都发现,通过 CGM 得出的 TIR,就像一个精准的 “小雷达”,能预测未来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微血管病变,研究表明,TIR 每下降 10%,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风险就增加 40%,视网膜病变发生或进展的风险增加 64%。简单来说,TIR 低,肾脏和眼睛的微血管就更容易出问题。

大血管病变方面,TIR 每增加 10%,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异常风险降低 6.4%。这说明 TIR 高,大血管粥样硬化的风险就会降低。

再看周围神经病变,较高的 TIR 与较好的外周神经功能独立相关。也就是说,TIR 达标,周围神经更健康。

国内 CGM 产品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 CGM 行业市场,参与者还比较少。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数据来看,进口厂家里,只有雅培和美敦力这 2 家的 3 个产品获得 NMPA 批准,能在国内正式上市。国产厂家中,也仅有 5 家公司的 CGM 产品获批。

CGM 有着诸多优点,无痛、实时监测、能预测并发症风险,还能帮患者实现个性化、精细化的血糖管理。可它也有个 “小缺点”,价格偏高,这就像一道门槛,拦住了不少糖尿病患者。不过,随着国内对 CGM 技术研发的不断投入,越来越多产品上市,未来,CGM 的售价有望降低,到时候,就能造福更多糖友,让他们在控糖路上多一个得力 “助手”。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来源:最寿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