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我在县城的学校上学,日子虽说不上波澜壮阔,却也有着独属于童年的快乐。然而,没过多长时间,一个莫名的转折出现了——我要转学回乡下读书。究竟是为什么呢?岁月的洪流太过汹涌,那段记忆变得模糊不清。或许是县城的生活于我而言始终带着一丝陌生,让我难以习惯;又或许是
记忆深处的旧时光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地细碎的光影,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远,回到了那遥远的70、80年代。
那时,我在县城的学校上学,日子虽说不上波澜壮阔,却也有着独属于童年的快乐。然而,没过多长时间,一个莫名的转折出现了——我要转学回乡下读书。究竟是为什么呢?岁月的洪流太过汹涌,那段记忆变得模糊不清。或许是县城的生活于我而言始终带着一丝陌生,让我难以习惯;又或许是在心底深处,我始终割舍不下家中年迈的奶奶,那温暖的怀抱和慈祥的笑容,才是我最眷恋的港湾。
再次踏上乡下那片熟悉的土地,我进入了老家的小学,从一年级重新开始。一进校园,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乡间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轻轻拂过脸颊。这里有许多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看到他们的那一刻,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涌上心头,我知道,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地方。
入学第一天,老师将新课本发放到我们手中。我迫不及待地把鼻子凑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股新书特有的油墨香瞬间钻进鼻腔,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我想,70、80后的小伙伴们,应该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对这股味道情有独钟吧。按照老师的叮嘱,我郑重其事地在新书的封面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一笔一划,满是认真。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书本就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写上名字,仿佛给它贴上了专属的标签,防止别人偷书或者换书。
学校的一天总是忙碌而充实。清晨,伴随着熹微的晨光,早读课开始了。记忆中,早读的时长似乎有些模糊,好像是20分钟,又好像是半个小时,只记得那琅琅的读书声,在校园的上空回荡。每节课大概是45分钟,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漫长,心里总是盼望着下课铃快点响起。因为一下课,就迎来了最欢乐的时光——课间十分钟。
一下课,我们一帮小伙伴就像脱缰的野马,冲向操场。有的跑去打乒乓球,小小的球在球桌上飞来飞去,大家的眼睛紧紧盯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有的则在篮球场上奔跑跳跃,尽情挥洒着汗水;还有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玩捉迷藏,一个人蒙着眼睛,在操场上来回摸索,其他人则四处逃窜,躲在角落里偷笑;跳跳绳的同学,绳子在他们脚下快速旋转,发出“呼呼”的声响;打陀螺的孩子,用力抽打着陀螺,看着它在地上飞速旋转,满心都是成就感;还有的小伙伴蹲在地上打翻牌,一张张纸牌在地上翻飞,谁赢了就兴高采烈地将纸牌收入囊中。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校园,那是属于我们的快乐时光。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铁打的课铃总会不合时宜地响起,那声音穿透喧闹的操场,提醒着我们要上课了。偷偷告诉你们,那时我们学校用的上下课铃声,是拖拉机废弃的铁轮毂。校工拿着一根铁棍,用力地敲打,那声音清脆响亮,整个校园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我们的学校,是用泥土建成的,上面盖着砖瓦。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墙壁早已破旧不堪,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裂缝。每到下雨天,雨水就会从屋顶的缝隙中渗进来,教室里便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子,用来接雨水。“滴答滴答”,雨滴落在盆子里,奏出一首别样的交响曲。但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不算什么。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有一个地方读书,能和朋友们在一起,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上午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十一点多,下课铃一响,老师刚说完“下课”,我们所有同学就像一阵风似的跑出教室。大家你追我赶,个个都往自己家里跑。同路的同学便结伴而行,一路上有说有笑。因为我们知道,家里早已做好了饭菜,正等着我们回去。我回到奶奶家,自从从县城回来,我就一直和奶奶、叔叔们住在一起。
在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很艰苦,地方也很穷。很少能吃到肉,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玉米粥、大米饭和青菜,饭菜虽然简单,但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这些粮食和蔬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从播种、浇水到施肥,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家人的辛勤汗水。每当节日来临,家里就会做上几块肉,虽然数量不多,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肉,心里别提有多开心、多满足了。
中午回家吃饱饭后,一般都会午睡一会儿。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床铺上,暖烘烘的。两点钟,准时起床,收拾好书包,准备去学校上课。学校离家里不算远,走路大概十来分钟左右。但如果遇到下雨天,时间就会长一些,因为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非常难走。所以每次下雨天,我们都会提前出发,生怕迟到了会被罚站。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路上,虽然艰难,但心里却充满了对学校和朋友的期待。
那段在乡下读书的日子,虽然物质匮乏,条件艰苦,但却充满了快乐和温暖。那些美好的回忆,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好了,今天的回忆就到这了,我们下集再见!感谢大家的支持!
来源:中华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