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山之态,不似名山大川那般巍峨雄伟,却与大尖山诸峰自成一脉,横亘于南北官道旁,形成了一道抵挡陴湖之水的天然屏障;符草之姿,不如牡丹之雍容华贵,却自有一份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离山之态,不似名山大川那般巍峨雄伟,却与大尖山诸峰自成一脉,横亘于南北官道旁,形成了一道抵挡陴湖之水的天然屏障;符草之姿,不如牡丹之雍容华贵,却自有一份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因1200多年前,一位16岁少年的驻足,北有离山,盛产符草的符离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遇符离,青春诗意的萌芽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彭城县县令,后升任徐州别驾,又因白居易的族兄时任符离主簿,白季庚便在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将家室迁至所辖符离,于东林草堂栖居。这年,白居易11岁。
符离的山水胜景与淳朴民风,为白居易的成长提供了积极向上的环境,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五年后,16岁的白居易漫步于符离古原,看到漫山遍野绵延不绝的符草经过野火凶猛肆虐枯萎之后,只需春风一吹,便又能重新焕发生机。这位年轻的诗人想到:符草的坚韧,像极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无论遭遇多少挫折磨难,总有重新崛起的希望。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那首千古传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简洁的诗句,如同一颗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千层浪。
这首诗不仅是对符草的生动描绘,更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礼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经典之作,也成为白居易青春岁月中最耀眼的诗意印记。
长安寻梦,符离诗意的延续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问世,让白居易在符离声名鹊起,但他心中“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对文学更高境界的追求,促使他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寻梦之旅。长安,作为当时唐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那里汇聚了无数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是每一个怀揣文学梦想的人心之向往的圣地。
白居易深知,要想在长安这片人才济济的土地上崭露头角,必须得到文学大家的认可。于是,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去拜谒诗坛耆宿顾况。
当顾况听到门童通报“有少年白居易求见”时,并没有太多期待。在他看来,长安城中每天都有无数年轻人怀揣着诗稿前来,希望能够得到赏识,但大多数人都黯然离去。他略带调侃地对白居易说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句话,既是对长安生活成本高昂的无奈感慨,也是对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考验。
白居易恭敬地递上自己的诗稿,顾况接过诗稿随手翻阅起来,当他的目光落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上时,眼神瞬间被点亮,眼中满是赞赏与惊叹,感慨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顾况的赏识,为白居易在长安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从那一刻起,白居易开始在长安文坛崭露头角。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符离度过的青春岁月,没有忘记符离的山水给他带来的灵感。在白居易数千首诗歌中,故园符离的生活,被他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慢唱,《重到毓村宅有感》《西原晚望》《汴河路有感》《邻女》《寄湘灵》……这些诗作,都是白居易怀想符离的名篇。
探寻离山,触摸历史的脉络
愈是深入了解白居易在符离的生活过往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背景,记者愈发向往探寻白居易文学创作与符离古镇地域环境的奇妙关联。于是,离山、符草,成了记者解锁古镇魅力、体会诗人情感投射的钥匙。
清光绪《宿州志》68页记载:离山产符草,《尔雅》所谓“莞”也,秦以之名县。据城50里,在离山集。
离山如今位于符离镇与夹沟镇交界处,自符离镇中心向北驱车15公里便来到离山脚下。
登上离山,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漫山遍野的符草。金黄色的符草密密麻麻地覆盖着山体。每一根符草都纤细而坚韧,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相互摩挲,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语着离山的过往。阳光洒下,符草的叶片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与周围的山石、草木、野花相映成趣。
“符草是宿州北部山区包括离山一带独有的、生长旺盛的野草,它质地坚韧,以前附近老百姓盖的茅草屋便是用这种草。”与记者一同登山,深谙离山地貌、历史的埇桥区夹沟镇文化站站长牛洪超说。
春夏之际,符草焕发出勃勃生机,嫩绿的叶片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便涌起层层绿浪。到了秋冬,符草又褪去翠绿,披上金黄的外衣,在瑟瑟风中,展现出别样的凄美。
离山脚下有一个幽静的小村庄——离山铺。牛洪超说,根据文物部门考证,此地在汉代就有人居住,有离山铺汉代墓群、离山铺汉代遗址、离山铺大型汉代铸铁遗址等。
这个古老的村庄,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完好地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宁静,见证着一代代村民的生活变迁,也见证着离山的历史。
俯瞰变迁,感悟时代的新章
离山、符草依旧生机勃勃。但这片土地,与千年前白居易眼中的景象早已大不相同。
登上离山山巅,极目远眺,一幅壮美瑰丽的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展。
远处,铁轨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一列列火车沿着铁轨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那奔腾的气势仿佛在诉说着时代前行的铿锵步伐。
广袤无垠的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在微风中此起彼伏地摇曳。那一片片的绿色,由浅至深,如同一片波涛汹涌的绿色海洋,预示着丰收的美好希望。
错落有致的村庄中,房屋鳞次栉比。青砖黛瓦的房屋,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烟囱里升起的炊烟在空中缓缓飘散,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交织成一曲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乐章。
这里,还可以看到位于符离镇的安徽华电宿州发电有限公司,巨大的烟囱矗立于远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烟囱冒起的袅袅白烟,是现代工业蓬勃发展的证明。
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让人深切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
赓续薪火,诗词文化的传承
符离不大,因文化的滋养而底蕴深厚;诗作虽短,因思想的深邃而流传千古。符离与白居易的相遇,成就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奇。离山、符草,也犹如符离的文化地标和符号,为我们架起时光之桥,借由离山的轮廓、符草的形态,清晰勾勒出那段白居易与符离相互成就的岁月。
悠悠千年,沧海桑田。符离已然建设成为现代化城镇,但白居易文化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穿越时空,贯穿着符离镇乃至宿州的大街小巷、古往今来。
学校里,琅琅书声中常能听到学子们吟诵白居易的诗篇,传承着那份对文学的热爱与敬意;民间的艺术表演,也常以白居易的故事为蓝本,演绎他的生平与佳作。
从符离镇到宿州市,处处彰显着这片土地对白居易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宿州即将举办的首届白居易诗词大会,更是万众瞩目,届时全市将对白居易文化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挖掘推广,把白居易诗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传递给更多人。(徐蕾)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