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新质生产力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不仅为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人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身处这一时代洪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成长的核心驱动力已从单纯的知识积累
当前,新质生产力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不仅为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人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身处这一时代洪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成长的核心驱动力已从单纯的知识积累,悄然转变为创新能力的锻造。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命题。
一、破旧:传统教育模式之殇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里,教学过程往往以知识灌输为主,“填鸭式”教学大行其道。教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将知识一股脑地塞给学生,学生则像容器一般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但却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很多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局限于字词的解释、段落的划分以及中心思想的刻板背诵。学生缺乏对文章的自主思考与独特感悟,只是机械地记忆所谓的“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固定的框架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的火花难以点燃。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或许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面对需要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挑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二、立新:创新意识培养的多元路径
(一)启发式教学:开启创新思维之门
注重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把金钥匙。以小学数学“图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不再直接把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生硬地抛给学生,而是巧妙地展示不同形状的纸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陌生的图形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呢?
学生们分组热烈讨论,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有的学生灵机一动,提出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在这个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充分激发,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创新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二)实践活动:拓展创新能力的舞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植物的一生”观察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们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施肥、观察记录等每一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许多书本上未曾提及的问题,比如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光照时间与植物开花的关系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主动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书本的束缚,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创新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的种子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三、铸魂:立德树人引领创新方向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为学生的创新之路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社团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技能的提升,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
比如,在校园科技创新比赛中,学生们需要共同完成一个环保项目。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同时,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将品德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能够让学生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创新人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积极探索创新培养路径,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打开创新的大门,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时代的浪潮中赢得未来。
来源:天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