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文登,日出旸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0 16:00 4

摘要:相传4000多年前,尧帝为了弄懂农时,总结播种、收获规律,安排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驻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观测星象,判定季节。

上古中国,唐虞时代,羲仲于旸谷定春分,标志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进步,而“春分”的由来,与文登密切相关。

相传4000多年前,尧帝为了弄懂农时,总结播种、收获规律,安排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驻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观测星象,判定季节。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即以羲仲为居治东方之官,在东方嵎夷之地叫旸谷的地方,恭敬地迎祭日出,观测太阳运行和自然物候变化规律,勘定历法,测定春分,引导人们顺乎节令,不失时机地开展一年的农作活动。

旸谷是一个古地名,是传说中日出的地方,在嵎夷区内;而唐虞时文登属嵎夷地,且其北面、东面、南面三面环海,是最早迎来日出的地方。

文登区界石镇有山名为“旸谷山”,界石镇的旸里村,古称“旸谷”。

清朝雍正版《文登县志》记载:“旸谷,在县西北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宾日,就是迎接日出的意思。

《禹贡》《山海经》关于“嵎夷”“旸谷”等的记载也都表明了文登旸谷山曾是“尧命羲仲宾日”之地。

位于文登区界石镇旸里店村北的旸谷山顶,发现了旸里店古墓群,称为旸里店遗址,又称旸谷山“羲仲宾日”遗址。

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村民在旸谷山顶挖出石斧1把。后来研究人员通过对旸谷山顶全面勘探,找到了当年发现石斧处的石坑。

石坑很小,长仅1米左右,宽、深仅20—30厘米,用1尺见方的不规则石板砌成,似并非墓葬,疑为祭祀坑。

2012年11月,威海市文物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旸里店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清理了石棺墓15座,出土了罐、壶、纺轮等陶器和石凿等石器共40余件,均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器物,带有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征。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石匣坑中发现与陶器碎片混杂在一起的木柴燃烧后的炭块,大者2—3厘米。

上古之礼,祭天用柴,祭名曰“燎”。班固《白虎通·封禅》载,“燎祭天,报之意也”。石匣坑中的木炭,或正是当时祭天祭日的遗留物。

这些炭块是否就是当年尧命羲仲在这里祭祀天日的遗留虽无法确考,但是尧舜时代,也就是羲仲宾日的时代,这里曾有古人举行祭天祭日活动,则是确凿的史实。

2013年11月23日,在文登召开“文登旸谷山考古发现论证会”,考古、历史、文献专家们通过对旸里店墓地出土文物标本、旸谷山自然地理条件、考古发掘现场等进行现场考察和调研,认定旸里店墓地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遗存,在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发现尚属首次,在时代上与尧、舜、禹的传说时代大致相吻合。文登旸谷山及其周边区域可以作为“羲仲宾日”的重要探索地点。

2013年12月,旸里店古墓群被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文献记载、地理地貌特征和考古资料看,羲仲在文登境内的旸谷山上测定春分,其来有之。

唐虞文登,羲仲宾日,古老的文明影响至今。

(通讯员 张斌)

来源:海报威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