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代号“113厂”的西北铝加工厂在陇西三品石破土动工。这座承载国家军工使命的工厂,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荒山到工业基地的蜕变:1968年熔铸车间试车成功,次年挤压车间水压机轰鸣,1971年深山区粉箔分厂投产,铝材与轰鸣声一同刻入陇西的肌理。半个世纪里,它
一、从三线军工到时代坐标
1965年,代号“113厂”的西北铝加工厂在陇西三品石破土动工。这座承载国家军工使命的工厂,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荒山到工业基地的蜕变:1968年熔铸车间试车成功,次年挤压车间水压机轰鸣,1971年深山区粉箔分厂投产,铝材与轰鸣声一同刻入陇西的肌理。半个世纪里,它从“东风加工厂”到中国铝业五大基地之一,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军工配套企业到现代化铝箔生产线林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是西北工业版图上的一颗明珠。
但工业的齿轮从未孤立转动。围绕工厂形成的西郊社区,曾是陇西最繁华的“小社会”——医院、学校、影院、体育馆一应俱全,冬日暖气早于县城普及,夏夜公园里挤满乘凉的职工。这里的人们,用铝材锻造国家的筋骨,也用烟火气滋养生活的诗意。
二、市场里的时光胶囊
清晨的社区市场,是工业记忆与市井烟火交融的结界。饸烙面摊升腾的热气中,老职工们用东北口音的陇西话聊着退休金;油圈和炸糕的香气里,藏着三代人的童年密码。这些食物无需精致摆盘,一碗大肉面的醇厚、一块荞麦饼的粗粝,便是最地道的“西铝味道”。
市场旁的公园拆除了老栅栏,却未拆掉记忆。四十年前栽下的树荫下,新增的工业文化长廊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水压机部件,孩子们在“三品石”雕塑旁嬉戏,老人们在毛泽东塑像广场打太极。曾经的职工俱乐部广场,如今既是社区文艺汇演的舞台,也是“磨剪子戗菜刀”便民服务的据点。变与不变在此共生:铝箔轧机的轰鸣渐远,但铝材淬炼出的坚韧,早已渗入每一碗面汤、每一段家常。
三、出走与归来的精神脐带
正如西北铝加工的不仅是铝材,更是人生。无数子弟从这里出发,沿陇海线奔向郑州、上海、深圳,将“多品种、多合金、多规格”的产业基因,化作闯荡世界的底气。他们中的工程师参与高铁铝材研发,销售员把“奔马牌”铝箔推向国际市场,教师在三尺讲台讲述父辈的“三股劲”精神。
每逢春节,返乡的游子总会带回新潮的电子产品,却又默契地挤在市场吃一碗凉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十室一厅”里,老职工用智能手机学习直播带货,年轻人通过VR重温父辈操作50兆牛水压机的场景。这种双向奔赴,让工业记忆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传承。
四、结语:铝材与乡愁的共生
当45MN反向挤压机与1700mm冷轧机仍在书写新的产业传奇,社区菜市场的油锅也从未停歇。西北铝的故事,既是国家三线建设的缩影,也是平凡人生的注脚——机器会迭代,厂房会改造,但铝材淬炼时迸溅的火星,终将化作照亮归途的星光。
正如公园里那块“三品石”,既铭刻着1965年建厂时的地质勘探标记,也见证着今日孩童的欢笑。工业的记忆从未褪色,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在市场升腾的烟火里,活在游子归乡的舌尖上,活在一代代人出走与回归的循环中。
来源:陇西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