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主力军,其美育工作不仅是提升个体审美素养的关键环节,更是关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要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师范生美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回应时代挑战、增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主力军,其美育工作不仅是提升个体审美素养的关键环节,更是关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要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师范生美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回应时代挑战、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选择。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审美智慧结晶,其赋能师范生美育的首要价值在于激活文化基因中的美学密码。礼乐文明中“诗以言志”的教化理念,为当代师范生美育提供了超越工具理性的价值坐标。通过系统梳理书法艺术中的“工夫”与“天然”论、传统戏曲表演中的“虚拟写意”观、园林营造中的“借景寓情”法等传统美学范畴,可以重构具有中国气象的美育理论体系。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使师范生不仅成为传统美学的传承者,更成为中华美学精神当代阐释的主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师范生美育,对师范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是师范生审美认知的扩容,更是文化身份的觉醒、教育能力的重构与生命境界的升华。这种赋能使师范生突破“教书匠”的表层职业定位,进而拓展和蜕变为“传统文化的解码者”“教育智慧的创生者”。其终极价值在于,通过师范生个体的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实现中华美育精神的代际传递,在基础教育领域传播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的种子,最终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型教育文明生态。这种个体价值与文明使命的统一,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师范生美育的深层意蕴所在。
构建多元协同的“赋能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师范生美育的实践路径,需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耦合机制,通过多元协同联动,实现传统文化美学基因向师范生美育素养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美育的实践,是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文化元素简单嫁接”的表层逻辑,实现教育范式从知识传授向文化生成的范式跃迁。这一跃迁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等的创新实现,旨在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教育生态系统,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的文化素养与美育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有效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
构建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构建“理论奠基—实践拓展—创新转化”的进阶式课程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师范生美育的重要基础。设置理论奠基课程,聚焦文化基因解码,开设“中华美学经典研读”“传统艺术哲学”等课程,系统梳理传统文化的美学脉络,夯实师范生的美学理论根基;设置实践拓展课程,开设“传统艺术技艺实践”“民俗文化调查”等课程,让师范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设置创新转化课程,开设“学科美育课程设计与开发”“传统文化教育创新项目”等课程,培养师范生教育创新能力。三层级课程相互衔接、逐层递进,促进师范生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实现从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到文化创新的实践者的转变。
采用“情境体验—项目驱动—反思创生”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线性知识传递模式,采用体验式、项目化学习等方式,使师范生在知识重构中内化审美转化能力。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通过组织中华经典诵读、传统书院讲学等模式,营造沉浸式体验环境,让师范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聚焦传统文化主题,组织师范生开展课程设计等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开展对话反思式教学,鼓励师范生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激发批判性思维,引导师范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诠释。这种教学范式有利于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注重互动性与体验性,强化具身认知,让师范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全面提升其审美素养与创新思维。
夯实资源保障,构建立体与丰富的支撑体系。打造“数字资源平台—实体实践基地—传统文化社团”三位一体的资源保障体系,为师范生美育提供丰富滋养。开发智能美育数字资源平台,构建美育知识图谱与教学案例库,为师范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实体实践基地涵盖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工坊等,让师范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精髓;成立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多样活动,激发师范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同时,加强资源的整合与管理,确保资源的优质、可用与持续更新,为师范生美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多方参与的教育合力。构建“高校—中小学—文化机构—社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合力,各方主体通过项目共研、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其中,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发挥理论研究与师资培养优势,开发文化教育转化模型、课程资源等,为中小学和文化机构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支持;中小学作为美育实践验证场域,让师范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教学提供教育转化效果反馈,帮助高校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文化机构供给丰富文化资源,参与课程建设,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社区利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节庆、非遗传承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为师范生提供广阔实践舞台。各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范生美育中的有效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师范生美育在价值维度实现了文化记忆的当代激活,在实践维度开辟了教育创新的现实路径。这种赋能不是简单的文化元素移植,而是通过师范生这一未来教师群体,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教育机制创新。其终极意义在于培育具有文化根基、美育素养的新时代专业化教师队伍,使中华美学精神通过教育实践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美育方案。
作者:温沙沙,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