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为通用机器人的传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0 19:18 3

摘要:华为要搞人形机器人了?近期,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披露,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2月份提交了“MATEROBOT”商标的注册申请,该商标的注册号为83432155,国际分类被归为科学仪器类,涵盖人形机器人等多个类目。

华为要搞人形机器人了?近期,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披露,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2月份提交了“MATEROBOT”商标的注册申请,该商标的注册号为83432155,国际分类被归为科学仪器类,涵盖人形机器人等多个类目。

这一华为在高科技领域的又一次新探索举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有媒体指出,这或许意味着华为正积极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但也有消息认为,华为内部会议对人形机器人业务的态度并不明朗,也并未出台明确支持政策,极目实际下场做机器人的可能性非常小,为机器人行业做生态赋能将是华为3~5年的重点。

▍华为人形机器人研发路径与策略

坊间传闻华为内部在人形机器人硬件方面也有研究,并非只做系统。早在2009 华为的2012 实验室和中央研究院就已经开始进行工业机器人及其控制方面的研发,积累了视觉相关技术。该研究持续到2020年,华为内部强调工业型机器人转成通用型机器人的价值,由2012 实验室和中央研究院主导,开始开展人形机器人的 demo,三年时间迭代了三代产品,随后华为将视觉部分研究成果与团队转到车bu,同时华为在云、鸿蒙系统和盘古大模型方面开始为机器人提供定制服务,

有消息透露,华为虽然明确表示只做“脑赋能”,提供机器大脑,主要以盘古大模型为硬件厂家做机器人的能力赋能,但也有单独发展目标。例如2024年华为仍有数字能源部门负责研究机器人续航,直至所有其他硬件技术都转至极目,以避免华为的过重资产投资。极目科技园坐落于塘厦镇,占地约60万平方米,折合约900亩,拥有计容建筑面积约204万平方米,项目预计总投资将高达72亿,有着非常不错的发展空间。

极目初步定位为研发机器人卡脖子零部件,以及掌握在全球领先的关键性技术零部件。自2024 年11 月华为召开产业大会后,极目开始接手华为人形机器人相关硬件相关对接工作,并于12 月增资,人员逐步到位。华为原先内部部分负责人形机器人应用研发工程师大约数百人已经在 3 月陆续从本部转到极目进行对接工作。极目之所以选派做了 30 年研发和制造的李建国负责相关工作,是因为李在关键元件研发定制生产方面专业,曾给任正非当秘书,为人比较稳重不会盲目扩张破坏大生态,极目能通过做类似机器人孵化器的工作,与央企国企达成更深度合作,从而获得一定的扶持力度。

▍生态与自研自产

早期华为选择做生态赋能而非自己直接做机器人的策略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合作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伙伴越多,模型样本数据越精确,根据目前的技术迭代,人形机器人达到通用型水平可能需要 7 - 10 年不断升级。同时,华为在机器人大平台和大脑方面具有优势,全球能做机器人“大脑”赋能的企业较少,做硬件是重资产投资,而做生态赋能的蛋糕更大,做迭代增值服务也可以持续、更快获得更多费用。

而且,目前比亚迪等车企也有意做机器人,华为也希望与他们交流,让其使用盘古模型赋能。从今天开的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5大会也可以看到,很明确的信号就是,寻求合作伙伴,吸引机器人硬件供应商,共同参与合作定制、研发等事务,加大进行硬件等各方面的投入。同时,华为要用算力和大模型的优势,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的创新中心。

在硬件方面,有消息称华为对所有供应商包括特斯拉的供应商都不排斥,华为的硬件方案在芯片、控制系统、传感器等方面持开放态度,但提出最终方案要满足要求且成本匹配。华为对人形机器人成本做过评估,如伺服电机和电机驱动类占硬件成本的 1/4,传感器和控制芯片占 1/4,减速器占 1/5,惯性测试单元和扭曲传感器占 12%,电池材料占 18%,成本会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也是需要供应商降本的关键之处。前期华为在工业类机器人中有考察如豪能、雷赛等合作的供应商,后期也可能需要重新设计定制以满足降本需求。目前极目正全面负责对接所有硬件供应商,后期涉及机器人的方案设计、定制、给赛力斯提供硬件咨询或支持等工作都由极目负责。

另一方面是在 AI 领域,华为与其他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在大模型构建上存在偏差,这类公司更看重认知推理类大模型,做的方向是例如自动翻译、自动作图等更快形成有效价值的应用,在动作、机器或传感器前端的细节控制方面缺少打磨。

而华为更注重从工业类场景推广到运动部件的精细管理和控制执行,能打通机器人从后端大脑到前端小脑,再到最前端微控制芯片全流程,涉及机器手臂的微控芯片、小程序调用和管理等步骤,这需要形成连贯、快速、实时化的动作并进行微调,虽然产出速度慢,但华为的这套合作模式能够形成更高的客户和社会粘性,未来至少3 - 5 年能与更多合作伙伴达到加速发展速度,也让华为形成较高的护城河。

▍华为与赛力斯

华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与赛力斯也有相关合作。赛力斯在2024年已经开启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相关招聘,预计今年 4 月左右完成人形机器人产线部署,6月左右样机下线,第三季度完成新产品发布,第四季度实现 2000 套通用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但华为内部按照以前定制机器人的方式预估,初期人形机器人成本将超百万元,即使通过与供应商定量 2000 套采购评估,成本也只能降至 40 - 60万之间,仍与通用机器人 20 万以内的成本控制要求差距较大。

因此,华为顾虑若成本无法控制在 20 万以内,人形机器人可能难以落地家用,首先必然会要服务用于工业类场景,如车企的汽车总装,以降低囤货风险。这也是华为早期选择与赛力斯合作的原因之一:若机器人无法销售,会面临较大压力。但如果今年第一批定量的2000套能够成功,可能会吸引长安、江淮等企业合作,有望拓展更多合作机会。

目前华为人形机器人的计划面向客户依然是工厂和商业个人。在工厂类客户中,能源行业如煤炭、石油、石化、电力等有零散的定制人形机器人;在医疗教育方面,华为已经与乐聚合作探索相关人形机器人的赋能业务。而与赛力斯合作的人形机器人后期主要目标是教育型以及家庭医疗护理老人照顾方面,这被华为认为是未来的蓝海和重点。

▍结语与未来

2024 年是华为人形机器人战略转型的关键年。第三季度公司内部会议指出,未来20 年,人形机器人是公司乃至全球重要的战略增长点,是实现企业数字化和家庭自动化的关键,在未来 5 - 10 年有较高的技术和资源壁垒,具有很强的客户和社会黏性。同时,AI 和相关应用是未来竞争高地,机器人是代表产物。因此在战略规划提出,2025 年计划实现普通工业类机器人全行业突破,鸿蒙系统和盘古大模型形成对工业全生态的应用支持;到 30 年形成完整的系统模型支持千行百业。对于人形机器人,2025 年是工业走向商业家用全场景机器人的元年,要深化全场景研究,通过鸿蒙系统和盘古大模型帮助生态伙伴构建通用机器人;到 2035 年完成人形通用型机器人,经过10 年的数据和模型打磨积累,形成全场景系统模型的支持体系。

华为的想法很明确,因为人形机器人对于算力、大模型、数据有着刚需,未来全世界做机器人的企业可能会使用英伟达或者华为的“大脑”,做大脑赋能的蛋糕要远大于直接做机器人硬件,未来华为像英伟达一样创造软环境,帮助机器人在软环境里学得更快,而不是依赖硬件实体环境,从而降低成本,华为可能会构建很多泛化算法,生态赋能支持合作伙伴能源源不断产出新的想法与创意,未来还会和硬件厂家联合研发配套芯片等,而硬件如激光雷达、力矩传感器等完全可以让车企做 OEM 代工,联合开发和孵化也能获得更多可能性。

市场信息真假难辨,请仔细甄别,欢迎指正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