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农业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采用的高强度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近70%的水资源和土地消耗、25%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70%的氮磷流失都源于农业生产,这些环境压力不仅威胁着生态系统韧性,还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如“零饥饿
当今时代,农业农村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和第一道关口。
现代农业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采用的高强度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近70%的水资源和土地消耗、25%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70%的氮磷流失都源于农业生产,这些环境压力不仅威胁着生态系统韧性,还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如“零饥饿”“清洁水资源”和“气候行动”构成了严峻挑战。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黄凯教授课题组,基于环境足迹-农业生态边界集成评估框架揭示了区域农业生产环境风险,被选为EST当期封面论文。
论文第一作者为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琳秀,黄凯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北京林业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论文合作单位包括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国内外研究机构。
由于资源禀赋和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异质性,单一的环境评估方法难以描绘复杂的区域生态风险。传统的环境足迹(EF)评估虽然覆盖了多种指标,但容易引发“问题转移”。
基于这个问题,黄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Footprint-AEB(足迹-农业生态边界)集成框架”,将全球行星边界理论与区域生态特征相结合,综合评估了水资源、土地、温室气体、氮磷、生物多样性等多个环境足迹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中国为例,这一框架精准揭示了农业供应链中的关键环境压力点和生态脆弱区域,为制定精准、区域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从全球到区域,从分散到整体,这一框架为推动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农业生态环境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北林大在生态环境科研方面同样成果频出。北京林业大学庾强教授联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3个国家的19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Nature发表了最新科研成果,这是北林大发表的首篇Nature正刊,发现了中美草原生态系统对长期干旱的截然不同的响应机制。
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王襄平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生态学期刊Functional Ecology发表论文,研究发现细根根长与质量之间的相关生长关系存在“收益递减”现象,并且土壤真菌多度是主要的驱动因子。
同时,北林大一直扎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领域,奔走在防风防沙的科研一线,早在2022年,额济纳旗国有林场就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大棚播种繁育引种灰叶胡杨试验。2024年4月,这批精心培育的灰叶胡杨幼苗成功移栽至苗圃,移栽成活率达100%,同年,由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牵头、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阿拉善梭梭木虱生物生态学特性与防控技术研究”科技计划项目获阿拉善盟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批准。
图源:北京科学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聚焦阿拉善盟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需求,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如蜜瓜产业链研究成果、干旱荒漠区退化胡杨林生态修复技术系列成果、基于胡杨生境维持的柽柳林扩展调控技术研究、内蒙古额济纳胡杨林有害生物防控成果以及蚯蚓生物技术研发及居延海底泥资源化等。
图源:阿拉善日报
北林大始终坚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持续探索创新,积极投身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未来,北林大会在生态科研领域稳步前行,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贡献智慧,助力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袤无垠的绿色大地上绘就更加绚丽生动的生态画卷。
素材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官网、人民政协网、阿拉善日报、北京科学中心等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