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每想起这句话,我总会想起那个年代。我是60后,今年60多了,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年轻时总觉得日子过得太慢,盼着快点长大。可现在一回头,才发现时间就像村头那条小河里的水,哗啦啦地就流走了。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每想起这句话,我总会想起那个年代。我是60后,今年60多了,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年轻时总觉得日子过得太慢,盼着快点长大。可现在一回头,才发现时间就像村头那条小河里的水,哗啦啦地就流走了。
记得小时候,生产队里分田到户之前,大家都是在人民公社一起干活。那时候啊,大家都像一家人似的,一块儿下地,一块儿收工,连吃饭都在大食堂。说真的,虽然那时候穷,但感觉特别热闹。每天早晨炊烟升起的时候,我就跟着大人往田里跑,那会儿也不觉得累,只觉得新鲜。尤其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集体劳动的效率虽然不高,但大家心齐,一年比一年好过。我记得当时村里的老李叔经常说:“人心齐,泰山移。”虽然他没念过什么书,但这话倒是一点不假。
后来实行了分田到户政策,表面上看是改变了生产方式,但实际上,它更像是给每个人发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不过,这把钥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用好的,得慢慢摸索。就像我第一次种地的时候,就像一只没经验的小猴子,手忙脚乱的。种庄稼不像在生产队时大家一起干,那时有经验的社员带着我们,现在全靠自己了。刚开始那几年,我种的庄稼总是不如别人的好,有时候还闹出笑话。有一年春天,我播小麦的时候,种子撒得太稀了,结果麦苗长得又瘦又弱。邻居张婶看了直摇头,说:“你这是撒钱呢?”弄得我哭笑不得。
说到这些往事,我不禁想起以前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那时候搞合作化运动,成立初级社、高级社,再到后来的人民公社,这些都是为了让大家共同富裕。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虽然生产力水平有限,但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特别让人感动。记得那时候,哪家要是遇到困难,全村人都会伸出援手。比如谁家孩子生病了,乡亲们就会凑钱帮忙,请医生看病;要是谁家缺粮了,大队就会想办法支援。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到了七十年代后期,特别是1978年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这一变化就好比把一块原本沉睡的土地唤醒,让它重新焕发生机。我记得当时村里第一个响应号召搞分田到户的是王二哥,他胆子大,脑子活,第一年就挣了不少钱。他的成功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慢慢地,村里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好了起来,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家家户户的饭桌上也丰富了起来。
当然,分田到户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它带来了经济上的丰收,但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土地资源如何合理分配?如何避免贫富差距过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就像我现在常常跟年轻人说的那样:“种地是个技术活,做人也是个技术活。”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光靠分田到户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出台更多扶持政策,比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科技支持,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等。
回顾那段历史,我觉得最值得铭记的是那种团结一心的精神。无论是过去的人民公社,还是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核心都是一种集体意识。只不过,过去的集体是以整个村庄为单位,而现在则是以每个家庭为核心。无论如何,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最近村里发生的两件事。一件是隔壁的老刘家因为种植大棚蔬菜赚了不少钱,另一件是我们村小学的老师组织学生们去参观附近的现代农业基地。这两件事让我感触很深。一方面,看到乡亲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好日子,我很欣慰;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方向转型。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而言之,从人民公社到分田到户,再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每一次变革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也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前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相信,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乡村一定会更加美丽富饶。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邀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这段历史,你们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吗?或者你们认为当前农村发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