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废除汉字已有79年,连对联也改用字母,有个汉字却始终抹不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06 04:06 4

摘要:汉字曾在越南历史上留下过深刻的烙印,但自1945年越南政府全面推行拉丁化以来,汉字已基本被取代,甚至连传统春节对联都已改用拉丁字母。

汉字曾在越南历史上留下过深刻的烙印,但自1945年越南政府全面推行拉丁化以来,汉字已基本被取代,甚至连传统春节对联都已改用拉丁字母。

然而,在这个彻底“去汉化”的国度里,却有一个汉字始终未被抹去。

为什么这个字能够幸存?

提到越南的文字演变史,就无法绕开汉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体系之一,汉字在东亚多个国家曾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越南也不例外

早在公元前2世纪,汉字便随中原王朝的势力扩展,流入越南这片土地,当时的越南地区尚未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而中国强盛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行政管理、贸易往来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汉字逐渐成为越南统治阶层、知识分子乃至民间社会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从古代宫廷诏书到民间商铺的账簿,汉字在越南无处不在。

尤其是在越南科举制度确立后,汉字作为唯一书写形式,成为知识分子迈入仕途的通行证,无论是考取功名的学子,还是朝堂之上的官员,都需精通汉字,熟读四书五经。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掌握汉字意味着拥有进入上层社会的敲门砖。

当年,越南的文学、宗教、史书,也几乎全部依赖汉字记录和传播,从庙宇匾额到诗词歌赋,从民间故事到治国典籍,汉字已然成为越南文化血脉的一部分。

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文化的盛衰都难以避免,法殖民时期的到来,成为汉字在越南走向衰落的关键转折点,一场围绕语言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1858年,法国舰队轰开越南的国门,以炮火为引,开启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体系悄然进入越南人的视野,就是由拉丁字母拼写的“国语字”。

法国人深知,想要真正控制一个国家,首先必须掌控本土语言和文化,为了削弱越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加速西方化的进程,随即大力推广“国语字”

最初,这种拉丁化拼写系统仅限于传教士在教堂中使用,到了19世纪末,在法国殖民政府的扶持下,“国语字”逐渐渗透至越南的教育、出版等多个领域

“国语字”的最大优势在于简洁易学,相较于复杂的汉字体系,仅使用26个字母即可完成越南语的拼写,使得普通民众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基本的书写能力。

法国殖民者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在越南全国范围内推行国语字教育,甚至规定官方机构只能使用这种新型文字,进一步削弱汉字的影响力。

随着国语字的普及,越南社会的文字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法国政府为了彻底根除汉字,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废除汉字教学、禁止汉文书籍出版等等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新政府决定全面推行国语字,正式废除汉字。

自此,越南的官方文件、教科书、报纸乃至春节的春联,全部改用拉丁字母书写,汉字最终从越南社会的主流消失,只留下少数碑文和古籍成为历史的印记。

从表面上看,国语字的推行大大提升了越南的识字率,使得普通民众不再需要花费数年时间去学习复杂的汉字,便能快速掌握书面表达。

然而,这场语言变革的代价同样不可忽视,随着汉字的消失,越南失去了与千年传统文化直接沟通的桥梁,过往积累的文化财富被一夜之间切断

更重要的是,汉字的消亡使得越南在文化上进一步远离了儒家传统,也让这个国家的书法艺术、古典文学、历史文献等方面遭受了不可逆转的损失。

时至今日,虽然国语字已成为越南社会的绝对主流,人们仍然怀念汉字所承载的独特韵味,尤其是“福”字,始终未能被完全取代,成为这场文化变迁中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外

“福”字传承

在越南,尽管“国语字”取代了汉字,许多传统节庆和风俗仍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尤其是春节。

作为越南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不仅仅是辞旧迎新,更是家庭团聚、祈福纳祥的时刻,任何能够象征吉祥的事物都会被格外珍视,而“福”字正是最能代表好运、福气和富足的符号之一

由此,越南人一直沿袭着在春节期间张贴“福”字的习惯,无论是在贵族府邸,还是寻常百姓家,贴上一张大大的“福”字,就意味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这一传统早已根深蒂固,成为春节仪式的一部分,即便政府在政策上推行“国语字”,也难以让这一象征幸福的字眼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如果说“福”字的幸存是因为文化认同的影响,在书法和艺术领域的特殊地位,则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越南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

即便在汉字全面退出官方语言体系之后,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仍然存在,并且“福”字依然是最受欢迎的书写内容之一

每逢春节,许多书法家都会在街头摆摊,用毛笔蘸着墨汁,在红纸上写下各式各样的“福”字,供人们购买张贴

这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让“福”字得以在艺术的形式下继续存活。

此外,“福”字还被广泛应用于剪纸、刺绣、瓷器装饰等工艺品中,不仅仅是一个字,更是一种美学符号,成为年画、对联、红包封面的常见元素。

这些艺术品在越南社会中的流通,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福”字的认同,使其即便在“去汉化”浪潮中仍然保留着一席之地。

尤其在经历了战乱、动荡与经济变革之后,人们对幸福、安康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节期间张贴“福”字的习俗不仅仅是对过去传统的延续,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象征着团圆、希望、财富与健康,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值得一提的是,“福”字的影响力不仅仅停留在华人社区,即使是越南本地人,也对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对于老一辈的越南人来说,这个字代表着儿时的回忆,代表着祖父母口中的祝福,甚至是年夜饭桌上那份温暖的亲情。

因此,即使越南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完全适应了“国语字”的书写方式,但在春节这样的特殊时刻,仍然愿意用“福”字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华侨坚守

自唐宋以来,许多福建、广东、广西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甚至士人便来到越南定居。

明清时期,由于国内战乱、朝代更迭,大量华人移居越南,在会安、西贡(今胡志明市)、河内等地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华人社群

他们在那里建立会馆、寺庙,开设商铺,与本地人通婚,逐渐融入越南社会,却又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烙印。

20世纪中叶,随着越南独立战争的爆发以及中越关系的变化,华侨的处境日益艰难,许多华人商铺被收归国有,学校被改为教授“国语字”的公立教育机构,汉语课程逐渐被取消

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侨们依然坚持在家中教授子女汉字,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中文。

他们明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身份认同的核心,一旦放弃了语言,便意味着与祖先的联系被切断。

因此,即便汉字在越南公共场合已被全面替代,他们仍在自己的社区内继续使用汉字,尤其是在重要节庆中,仍然保持张贴春联、书写“福”字的传统

对于华侨来说,“福”字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符号,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在异国他乡,他们或许已经无法完整地用汉字书写家书,但春节时门上的那个“福”字,却依然提醒着他们的身份,提醒着他们的祖先曾经来自大海彼岸的那片土地。

语言或许会被新的制度取代,书写方式或许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但文化的记忆却不会轻易消散。

尽管汉字已不再是官方书写体系的一部分,但“福”字却凭借着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华侨群体的坚持下,在越南人民的日常习俗中,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所以说,汉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不同国度的人们

当越南的春节街头再次张灯结彩,当家家户户的大门上再次挂起“福”字,这不仅仅是对新年的祝福,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见证。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文化符号,始终不会被时间所遗忘。

来源:客家小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