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国学商道”陷阱:披着知识外衣的传销新变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01:57 4

摘要:最近,打着“国学”旗号的商业培训课程在短视频平台上火得一塌糊涂,但背后隐藏的风险却让人不寒而栗。很多人抱着提升商业能力的初衷去参加这些课程,结果却掉进了传销、诈骗甚至非法经营的陷阱。作为律师,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件,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些课程的运作模式和法律风险,

最近,打着“国学”旗号的商业培训课程在短视频平台上火得一塌糊涂,但背后隐藏的风险却让人不寒而栗。很多人抱着提升商业能力的初衷去参加这些课程,结果却掉进了传销、诈骗甚至非法经营的陷阱。作为律师,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件,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些课程的运作模式和法律风险,希望大家能多一分警惕。

这些课程的套路其实很老套,但包装得很高明。第一步,他们会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大量免费内容,比如“国学改运”“易经致富”之类的公益课,吸引你点进去。第二步,通过直播间或短视频,讲师会用一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和案例,营造出一种“听懂了就能改变人生”的错觉。第三步,他们会引导你进入私域,比如加微信或进群,然后开始推销高价课程。更夸张的是,有些机构会通过恐吓手段,比如声称“你家人有灾祸,学了易经才能化解”,让你冲动缴费。

这些课程的价格通常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甚至更高。很多人交了钱后才发现,所谓的“课程”不过是简单的录播视频,内容空洞无物,甚至连基本的学习价值都没有。更糟糕的是,有些机构在收钱后直接失联,或者拒绝退款,留下一地鸡毛。

传销的核心在于通过发展下线获利。有些国学课程会设置“推荐奖励”或“加盟费”的模式,比如学员每拉一个人进来,自己就能拿到返利,或者通过缴纳高额加盟费成为“合伙人”,进而发展更多下线。这种模式完全符合《刑法》第224条关于传销罪的定义,一旦查实,组织者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很多国学培训机构根本没有合法的办学资质,却通过虚假宣传和夸大效果吸引学员。根据《刑法》第225条,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这种课程不仅损害了学员的利益,还破坏了整个教育市场的秩序。

诈骗的核心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很多机构利用学员对命运的焦虑和对国学的迷信心理,通过恐吓、洗脑等手段诱导缴费。比如声称“不学易经,家人会有灾祸”,或者承诺“学了就能月入十万”,但实际课程毫无价值。这种行为一旦被认定为诈骗,组织者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些课程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一方面,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容易被“国学”“易经”这些高大上的词汇迷惑,觉得学了就能解决人生问题。另一方面,现代人普遍焦虑,尤其是在事业、健康、家庭等方面,而这些课程通过“改运”“致富”等噱头,精准击中了这种心理需求。

更可怕的是,这些机构深谙营销心理学。他们会用“免费公益课”“限时优惠”等手段降低你的心理防线,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课程设计,逐步榨干你的钱包。很多学员在交钱后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收割”了,但为时已晚。

面对这些课程,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核实资质:正规的国学课程通常由知名高校或专业机构举办,比如北京大学的国学商道研修班,这些课程有明确的师资介绍和课程体系,而不是靠短视频引流。警惕营销话术:任何声称“学了就能改运”“月入十万”的课程,基本可以判定为骗局。真正的国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在直播间或私域中透露自己或家人的出生日期、八字等敏感信息,这些可能被用来恐吓或洗脑。保留证据:如果已经缴费,务必保留好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国学本身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当它被包装成牟利工具时,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很多人抱着学习和提升的初衷,却在这些课程中迷失了方向,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希望大家在面对这些课程时,能多一分冷静和理性,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在考虑参加类似的课程,也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或许能避免一场不必要的损失。

来源:赟赟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