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字美的艺术呈现形式。教育部在 2011 年、2013 年分别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供政策指引。2021 年发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书法列为
重庆南开(融侨)中学校校长陈荣为书法社题字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字美的艺术呈现形式。教育部在 2011 年、2013 年分别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供政策指引。2021 年发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书法列为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技能之一,要求语文、艺术等课程全面落实。
重庆南开(融侨)中学校灵犀书法社于 2015 年成立,秉持 “墨韵传承公能” 核心理念,把书法艺术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程,追求德美兼修,着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
据灵犀书法社创办人、重庆青年书法家协会委员刘芮老师介绍,历经十年探索,书法社在书法课程体系建设、书法教学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颇见成效。
“两种模式”:书法教育的“双轨”实践
1.教师“主导”模式。强调“教师即专家”,以文化涵养师德为核心,提升书法教师艺术教育能力。重点强化教师对汉字演变史、书法美学理论的理解,建立包含技法传承度、教学创新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率的三维评价指标。推行 “经典碑帖研习 + 传统文化讲座 + 实践创新”分层活动体系,融合书法技艺训练与教育心理学、美育方法论,持续提升教师文化阐释与课程开发水平,构建以文化人、以美育德的书法教育新模式。
2.学生“主创”模式。教师负责技法传授与文化解读,学生自主组建项目组策划执行主题活动,如“校园文化集市”活动,从摊位设计到运营全程由学生主导,社团组织春联义卖,并捐助给重庆市特殊教育学校。
“三个维度”:打造书法活动课程体系
1.基础维度:深耕传统技法学习。设置 “经典碑帖” 课程,系统传授篆、隶、楷、行、草五体技法;创新推出 “节气临帖” 活动,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字帖选择,如春分时节研习《兰亭序》、冬至之际临摹《寒食帖》;持续开展 “书史学习” 课程,剖析汉字演变与书法美学原理。
2.实践维度:聚焦情景教学活动。开展场景化主题活动,像文化节气系列,组织学生春分手绘书签、秋分银杏题诗、冬至举办百福雅集;社区服务系列,春节期间进社区义写春联、开展慈善义卖助学;国际传播系列,举办中国 —— 比利时学生书法对话、一带一路主题书法展,甚至创意性地用毛笔书写圣诞树。
3.创新维度:推动学科跨界融合。设计“笔墨江山” 地理书法,将地方文化地标转化为书法创作素材,鼓励学生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把市井小巷、历史遗迹等地理元素融入创作,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书法作品;开设 “函数书法” 课程,结合数学黄金分割比例,解析书法字体结构与布局,助力学生理解书法美学中的数理逻辑;开展 “点墨成金” 实践,让学生以废弃材料为创作媒介,设计环保书法装置艺术,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与创新精神。
“五项指标”:探索书法教育评价体系
学生书法能力的“5项指标”:涵盖技法掌握度(30%)、文化理解力(20%)、实践创新力(25%)、社会责任感(15%)、国际传播力(10%),通过作品档案袋、活动过程性记录、多元主体互评等方式实施评价。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意义非凡。未来,重庆南开(融侨)中学校灵犀书法社将深化“书法+”课程融合,探索书法与人工智能、非遗工艺等领域的创新结合,建设书法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校本典范,践行“以书载道,以文化人”的育人使命。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