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媒体在一篇关于中国武器装备的文章中称,红旗-19(HQ-19)的技术试验始于2010年,试验于2023年宣布成功。该系统发射装置配有6枚直径50厘米,长度约7米的导弹,由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
《南华早报》周三报道,中国最新型的导弹防御系统红旗-19(HQ-19)能够在600千米高空拦截高超音速导弹及核弹头,超过美国同类系统;
该媒体在一篇关于中国武器装备的文章中称,红旗-19(HQ-19)的技术试验始于2010年,试验于2023年宣布成功。该系统发射装置配有6枚直径50厘米,长度约7米的导弹,由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
文中写道:“红旗-19(HQ-19),也被称作Red Flag-19......将在保护中国领土免受可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威胁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红旗-19能够探测、追踪和拦截敌方导弹,其中包括中短程高超音速导弹。虽然还不清楚该系统准确的性能参数;
红旗-19反导系统作为中国中段反导拦截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属于大气层外中段拦截系统(类似美国GMD系统),可拦截射程3000公里以上的中远程弹道导弹甚至洲际导弹(ICBM)。其拦截弹采用动能碰撞(KKV)技术,依赖高精度制导雷达(如“高分”系列雷达)和空间监测卫星组成的预警网络,实现对目标的早期跟踪与精准拦截。外国军事专家们推测,其拦截高度可达500至600千米,射程超过200公里。从这些指标看,红旗-19将超越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
目前,红旗-19出于战略防御需求,可能部署在中国各个区域:
西北部(新疆、青海等地):针对来自中亚、南亚方向的潜在导弹威胁(如印度“烈火”系列导弹),同时覆盖俄罗斯部分试验路径。
东部沿海(山东、福建):应对东北亚(朝鲜半岛)及西太平洋方向的中远程导弹,尤其是针对美国关岛基地或航母战斗群的威慑。
中部纵深(陕西、四川):作为二线防御节点,确保核反击力量的生存能力。
为何中国不断强化强化反导网络呢?因为中国需要应对多重安全挑战。首先就是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挤压:美国在亚太部署“萨德”(THAAD)、“爱国者-3”及海基“标准-3”系统,形成对华战略围堵。 而且,朝鲜核导能力提升、印度“双弹(核弹+导弹)”战略推进,迫使中国加强本土防护;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统一大业需防范外部势力介入时可能发起的战术导弹打击;而且,中国奉行“最低核威慑”政策,反导系统可降低敌方“先发制人”摧毁中国核力量的企图,确保二次核反击能力可信。
全球局势变化很大,美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反导体系(GMD、萨德、爱国者、宙斯盾),实战部署早(2004年GMD服役),拦截试验次数多(成功率约55%)。虽然中国拥有红旗-19、红旗-26(海基中段拦截)及红旗-9B(末段)组成多层防御,但是,公开测试次数有限(2010年至今约6次中段试验),系统整合仍处完善阶段;
中国可以利用技术后发优势追赶世界最先进水平:在传感器网络方面,中国在量子雷达、高轨红外预警卫星等领域进展迅速,可能缩短与美差距;得益于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突破,红旗-19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末端机动能力优于美国早期GMD拦截弹(GBI),但逊于新一代“下一代拦截弹”(NGI)。中国拦截弹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拦截弹单价或低于美国GBI(单枚超5亿美元),有利于规模化部署;
当前,第三世界国家只有中国具备建设全域反导网络的能力,中国在高超声速目标探测(如微波光子雷达)和反卫/反导技术融合方面展示独特技术路径,但整体体系(尤其是天基预警)仍落后美国10-15年。此外,美国追求全球反导覆盖(包括保护盟友),而中国侧重本土防御,任务复杂度较低,可能形成“区域效能优势”—这是中国和平共处等外交原则决定的;
所以,中国媒体广泛报道红旗-19系统的深层逻辑在于军事透明度提升:中国官方选择性披露反导试验,意在展示“积极防御”姿态,遏制潜在对手。 而反导能力被视为大国技术实力的象征,红旗-19的进展标志中国进入“顶级反导俱乐部”。
未来,随着红旗-19与红旗-26的协同部署,中国将逐步形成类似美国“国土防御弧”的拦截屏障,但技术成熟度与实战效能仍需长期验证。中美反导竞争的核心,实为制天权与导弹突防技术的螺旋式对抗。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来源:熊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