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现代学制一直执行“六三三”学制分段,也就是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成为基础教育的主体结构。这个学制政策是1922年开始执行的,即所谓“壬戌学制”。这是在中国几千年教育传播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特色文化和制度,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微调,但大体类似,
教育学制已历百年;学习内容已扩百倍|为减负增效可否变更学制?
我国的现代学制一直执行“六三三”学制分段,也就是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成为基础教育的主体结构。这个学制政策是1922年开始执行的,即所谓“壬戌学制”。这是在中国几千年教育传播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特色文化和制度,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微调,但大体类似,相对稳定,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具有宝贵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在“五四运动”之前的清朝,我国学生学习科目并不多,主要考试科目儒家经典为主,还有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五四运动”之后,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科目有所改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等科目。
共和国成立之后,大体上沿袭“五四运动”之后的相应科目,只是具体内容有所改变。随着社会发展,在1951年首次修订教材,并在多轮“教改”的背景下,教材也进行着相应修订和改革。 在1978年秋之前,基础教育教材内容并不多,多为小开本,小册子的形式设置。除语文、算术外其它学科基本没有固定的教材。
199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正式纳入义务教育全国发行,各学科教材逐渐统一建设和完善,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内容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质量不断提高,内容也越来越充实。直到如今,教材内容比共和国成立之初高出很多,孩子的学习内容也“水涨船高”。
中国有句古话,用“学富五车”代表常识渊博。从字数上折算,“五车”知识大约是250万字。《四书五经》大概是60万字,也就是古代人学习了相当于四倍《四书五经》就算是“学富五车”了。而四大名著总计字数295万字,远远超过“五车”。
不用算,如今的学生学习内容远远超过“学富五车”的数量了。从小学一年级孩子们沉甸甸的书包就可以看出来,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之多,压力之大是历史空前的。
无论如何改革,学习内容很难再降解下来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原因是社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文化要传承,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
但是,伴随着人工智能对学习本质的颠覆性改变,学制是否会伴随着发展而有所改变呢?
1、学科的稳定性有其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连贯性与标准化,社会成本低。然而,无法满足多元社会发展需求,弹性不足现象很难满足个性化学习,有必要改变学制。
2、伴随着科技进步、信息量几何级增强、知识爆炸与社会需求,特别是全球化竞争,新兴学科、技术每天都会出现,用传统的学制、学科无法控制和稳定,势必倒逼学制的改革。
3、伴随着人本主义理论在学校的深入实践,教材内容的不断增多,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如小学数学已经有了初中内容的影子,英语学习都已提前到小学三年级,甚至幼儿园。学业负担、教育内卷的现实矛盾需要学制修订,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4、多年来传统学制下的基础教育的标准化(工业时代产物)培养目标,制约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批判性思维软实力严重影响国家科技进步和发展。
5、标准化教育教学,推动家长促进学生对“超前学习”的追求,加剧了学习内容的进一步膨胀,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然,涉及面广,复杂而多样。包括教材、师资、考试制度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个性的阻力非常大,需要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渐近式地改变,形成正向压力。如允许学生根据实情提前或延后毕业,或推广学分制、选课制等等。
“学制百年未变,内容增加百倍”的本质是教育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的方向就是从“知识灌输”到“素养提升”,目的就是“减量增效”。
来源:淄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