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写道:“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写道:“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自爱心”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指导
一、抓取材料核心,把握核心概念
1. 卢梭观点:
◦ "自爱心"使人关注自我利益,本能地规避痛苦与困境。
◦ 关键词:自我保护、趋利避害、生存本能。
◦ 隐含逻辑:自爱是人性底层驱动力,但过度可能导致封闭与自私。
2. 老子观点:
◦ 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即清醒认知自我价值却不炫耀,珍视自我却不凌驾他人。
◦ 关键词:谦卑内敛、克制平衡、道法自然。
◦ 隐含逻辑:自爱需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前提,超越狭隘的自我中心。
二、寻找对立统一,提炼核心矛盾
• 矛盾焦点:
卢梭强调自爱的"本能性"与老子强调自爱的"克制性"形成张力。前者指向人性原点的自然属性,后者指向道德境界的理性升华。
• 深层追问:
◦ 自爱是否必然导向利己主义?
◦ 如何在保护自我与关怀他人之间找到平衡?
◦ 真正的自爱是否需要以他者存在为参照?
三、确定立意方向,构建思辨框架
推荐立意角度:
"自爱如水:以谦卑之心滋养生命,以开放之态照见众生"
分论点示例:
1. 自爱是生命的起点,但非终点(回应卢梭)
◦ 例证:苏格拉底饮鸩前仍梳理头发,保持尊严;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像,以自爱之心追求精神圆满。
◦ 分析:自爱如种子破土,是生存本能,但需突破"趋利避害"的原始性。
2. 过度自爱是精神的牢笼(对比论证)
◦ 例证: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因迷恋倒影而消亡;《红楼梦》中王熙凤机关算尽反误性命。
◦ 分析:当自爱异化为自恋、自贵,便如同将生命困在镜中,失去与世界的真实联结。
3. 真正的自爱需以"无我"为镜(升华至老子思想)
◦ 例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背后是对自我价值的超越;特蕾莎修女在服务他人中实现灵魂丰盈。
◦ 分析:老子所言"自爱不自贵",本质是以天地胸怀消解小我执念,在利他中完成更高维度的自爱。
四、规避常见误区
1. 片面化解读:仅强调自爱的积极或消极一面,忽视材料中的辩证关系。
2. 概念混淆:将"自爱"等同于自私、自恋,或完全等同于自尊、自信。
3. 例证单薄:堆砌名人事例却缺乏深度分析,未能紧扣"自爱心"的思辨内核。
4. 脱离现实:未结合当代青年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自爱困境(如容貌焦虑、功利主义等)展开论述。
五、高分策略提示
• 哲学思辨:引入海德格尔"向死而生"、庄子"吾丧我"等概念,深化对"自爱"本质的探讨。
• 文化对比:对比西方个人主义传统与东方"修身克己"思想,展现跨文化视野。
• 现实观照:联系"躺平""内卷"等社会现象,剖析健康自爱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
• 文学意象:以"灯"(照己亦照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隐喻贯穿全文,增强感染力。
六、参考标题
• 《自爱如灯:照见深渊,亦点亮苍穹》
• 《在自尊的孤岛与共情的海洋之间》
• 《莫让自爱成心狱,且以无我证菩提》
• 《汲汲者困于己,澹澹者爱及人》
【参考范文】
自爱如灯:照见深渊,亦点亮苍穹
卢梭笔下的自爱,是人性的火种,驱散生命寒夜;老子眼中的自爱,是江海的襟怀,包容天地万物。东西方智者穿越时空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真正的自爱,既需以谦卑之姿守护内心的光,亦当以慈悲之念将光芒播撒人间。
自爱若烛火,是生命觉醒的原点。
人类对自我的珍视,是文明诞生的第一缕曙光。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镌刻“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在狱中饮鸩前仍梳理须发,将肉体的消亡化为精神的永恒;敦煌莫高窟的供养人画像中,王公贵族以谦卑姿态跪拜于佛陀脚下,却在壁画角落留下自己的肖像——他们以自爱之名,在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中寻找生命的坐标。正如卢梭所言,自爱是对生存本能的忠诚,是对尊严的持守。但若仅将自爱困于趋利避害的囚笼,便如将烛火藏于陶罐,终会因缺氧而熄灭。魏晋名士嵇康刑场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正是将个体生命的陨落升华为文化血脉的传承,让自爱之火在文明长河中永不熄灭。
过度自爱成心狱,镜中囚徒终失路。
当自爱异化为顾影自怜的枷锁,生命便成了困在镜中的囚徒。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痴恋水中倒影,最终化作水仙枯萎;《红楼梦》中的妙玉自诩“槛外人”,却因对清白名节的偏执,在乱世中落得“终陷淖泥中”的结局。这些悲剧印证了老子的警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当代社交媒体中,滤镜修饰的容颜、精心策划的人设,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纳西索斯之池?当人们沉迷于虚幻的自我镜像,便与世界的真实脉搏渐行渐远。敦煌藏经洞的守护者王圆箓,为换取香火钱将文物贱卖给斯坦因,恰是因过度珍视眼前小利,反而让民族文明的瑰宝流散他乡——这警示我们:狭隘的自爱终会沦为自毁的毒药。
大爱方为真自爱,照破山河万朵时。
老子所言“自爱而不自贵”,恰似江河以低姿态成就浩瀚。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时,何尝不是对自我生命的至高珍视?他深知:唯有将个体生命融入苍生悲欢,方能在历史长卷中写下永恒。敦煌画工们无名无姓,却在莫高窟的墙壁上倾注毕生心血,他们笔下飞天的衣袂、佛陀的微笑,早已超越对个人不朽的追逐,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图腾。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中服务时,曾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做微小的事。”这种超越功利计较的奉献,恰恰是对生命最深沉的自爱——它让渺小的个体在利他中抵达永恒。
敦煌月牙泉千年不涸,因其甘愿潜伏于沙山之下;暗夜灯火愈显璀璨,因其燃烧时向世界敞开胸怀。今天的我们站在文明的长河边,既要如卢梭般守护心中火种,更需如老子所言“为天下溪”。当青年不再沉迷社交媒体的虚幻镜像,转而以专业素养服务社会;当企业家超越利润至上的逻辑,在科技创新中寻找人类福祉的答案——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对“自爱”最好的诠释:让个体的光热,既温暖自己的灵魂,也照亮他人的征途。
自爱心:平衡自我与他人的桥梁
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指出,“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这句话揭示了人类本性中的自我保护机制。然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则强调,“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这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自我但不过分显露,爱护自己但不自以为是。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自爱心”的完整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自爱心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卢梭的观点表明,自爱心驱使我们关注自身利益,避免痛苦和困难。这种本能不仅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还促使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自爱心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然而,如果自爱心过度膨胀,就会变成自私自利。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懂得适度和节制。自知而不自见,意味着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不应炫耀或夸大自己的能力。自爱而不自贵,则是提醒我们爱护自己,但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以至于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平衡自爱心与社会责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然而,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成就的积累,更在于能否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正如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此外,自爱心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感受,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点,既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又不伤害他人的感情。
总之,自爱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它驱使我们关注自身利益,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适度和节制,既要爱护自己,又不要过于自我中心。通过平衡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智慧、有爱心的人。
持中正自爱心,绘多彩人生卷
卢梭曾言,自爱心使人急切地关心自己,远离那些带来为难和痛苦的事物;老子亦云,“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 。这两位先哲跨越时空的智慧之语,为我们揭开了 “自爱心” 这一复杂人性特质的神秘面纱,促使我们深入思考自爱心的内涵、价值与边界。
自爱心,从本质上讲,是人类自我保护与自我发展的本能体现。适度的自爱心,宛如生命之树的根基,为我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它驱使我们关注自身的健康,合理安排作息,坚持锻炼,让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去追逐梦想。在学习与事业的道路上,自爱心激励我们不断提升自我,积极参加培训,努力掌握新技能,为实现人生目标而拼搏奋斗。它让我们珍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不轻易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生命。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正是凭借着适度的自爱心,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如匡衡,出于对自身学识提升的渴望(这其中蕴含着自爱心的驱动),即使家境贫寒,也想尽办法 “凿壁偷光”,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大学问家。这种适度的自爱心,不仅推动了个人的成长进步,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然而,当自爱心过度膨胀,便如脱缰之野马,容易失去控制,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过度自爱的人,往往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沼无法自拔。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对他人的需求和困境视而不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凡事以自己为先,不愿意为他人付出哪怕一丝一毫。比如在团队合作中,有的成员一心只为自己争取功劳,忽视团队协作,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终导致团队合作失败,人际关系破裂。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看,过度自爱心引发的贪婪和自私,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一些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权益,这便是过度自爱心在商业领域的不良体现。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自爱心的尺度,让它成为滋养生命的清泉,而非泛滥成灾的洪水呢?老子的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爱而不自贵”,即懂得自爱,但不将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我们要在关爱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处境。当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不应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而是要寻求共赢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学会换位思考,关心身边人的感受。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固执己见,而是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以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爱心。一方面,我们要鼓励人们保持适度的自爱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倡导人们摒弃过度自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他人,关心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之间找到平衡,让自爱心在促进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自爱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绊脚石。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握好其中的度,以理性和智慧引导自爱心,让它在促进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让我们持中正自爱心,绘就多彩人生画卷,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你对文章中关于自爱心利弊及把握尺度的论述是否满意?若你有不同看法或希望补充事例,欢迎随时交流,让文章更加完善。
《自爱心: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处之道》
卢梭认为自爱心会使人专注于自身,远离痛苦之事;老子则提倡圣人应自知、自爱而不自我炫耀、自视高贵。这两种观点看似有所差异,实则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自爱心的内涵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自爱心。
自爱心,是人类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一种基本情感,它体现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珍视。健康的自爱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是推动我们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当我们珍爱自己时,我们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因为心中有对自己的那份尊重和爱护。比如科学家们在科研道路上面对无数次失败却依旧坚持不懈,正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才能的信任和珍视,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一种积极正面的自爱心体现。
然而,如果自爱心过度膨胀,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自私自利。这种扭曲的自爱心使人们眼中只有自己,忽视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就像某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牺牲环境、压榨员工,只关注自身财富的增长。这样的行为违背了道德伦理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正如卢梭所言,过度的自爱心会让人“汲汲于关心自己,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从而失去对他人的同情怜悯之心,变得冷漠无情。
而老子所说的“自爱而不自贵”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想的对待自爱心的态度。真正的自爱不是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也不是盲目地自我尊崇,而是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且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一个懂得自爱的人,不仅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事业发展,还会将这份爱延伸到他人身上。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且值得被尊重的,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例如特蕾莎修女,她一生都在为印度的穷人服务,她深爱着自己,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高高在上,反而用自己内心的爱去温暖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她的自爱心是一种大爱,跨越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健康的自爱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高自大。我们要学会在追求个人梦想的道路上与他人和谐共处,在享受个人成功喜悦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让自爱心成为连接自我与他人的一座桥梁,通过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珍爱自己的同时也珍惜他人的价值,从而构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在自爱与爱人之间找到平衡,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自爱心:在生存本能与精神超越之间摆渡
卢梭笔下的自爱心是人性原始的生存密码,像一株在石缝中倔强生长的植物,本能地向着阳光舒展枝叶;老子所言的"自爱而不自贵",则如深谷幽兰,在无人注视处散发清香。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智慧,实则构成了自爱心完整的生命图谱:一端扎根于生物本能的沃土,另一端指向道德精神的超越。
自爱心首先镌刻在生命的基因里。当婴儿啼哭着寻找母亲的怀抱,当困倦的人们寻找温暖的床榻,当旅人渴望清泉与面包,这些本能的需求编织成生存的安全网。卢梭揭示的正是这种原始的生命力,它像候鸟南迁般自然,像种子破土般不可阻挡。在进化长河中,自爱心是物种延续的舵手,让生命的小舟避开暗礁险滩。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反弹琵琶,看似飘逸出尘,实则每一道衣袂的褶皱都暗含着力学的精妙;自爱心也是如此,在看似自私的表象下,涌动着生命自我保全的深层智慧。
但若放任自爱心野蛮生长,它便会如藤蔓般缠绕吞噬整个心灵。当自恋的纳西索斯凝视水面,他看到的不是倒影而是欲望的深渊;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计算得失,他们正在用算盘敲打道德的丧钟。老子"自贵"的警示,恰似一剂清凉散。春秋时期的智伯瑶,因自视甚高而身死族灭;西晋王与马共天下的虚荣,终致五胡乱华的悲剧。这些历史回响都在诉说:失去节制的自爱,终将异化为自我毁灭的利刃。
真正的自爱应是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青年对话时的姿态——既保持思想的锋芒,又怀揣对真理的谦卑。就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在简朴生活中完成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如同敦煌藏经洞的守护者,在黄沙漫天的洞窟中守护文明火种。这种自爱超越了肤浅的自我陶醉,它让个体在守护自身光亮的同时,也成为照亮他人的星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胸怀,正是将自爱升华为对天地万物的深情凝视。
站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上,自爱心既是生命初始的指南针,也是精神成长的阶梯。当我们理解卢梭揭示的生存本能,便懂得不必为自爱感到羞惭;当我们领悟老子"自知不自见"的箴言,便能在自爱中保持清醒。真正的自爱者,既像胡杨将根系扎向地心深处汲取养分,又如青松将枝叶伸向天空播撒绿荫。在生存与超越的永恒辩证中,自爱心终将绽放出既照亮自我又温暖世界的双重光芒。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