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粉碎“四人帮”之后,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1976年12月)和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1977年4—5月),把科技工作搞上去很快也摆到上议事日程。
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结束后,中央发出通知,决定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01.
粉碎“四人帮”之后,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1976年12月)和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1977年4—5月),把科技工作搞上去很快也摆到上议事日程。
1977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中科院工作汇报后,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代表党中央做出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决定。
华国锋在讲话中指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先进国家比,总的说,水平低,但我们有信心在二三十年内努力搞上去。
考虑要开个科学大会,把劲鼓起来。人数要多一点,要使全国震动。把全国有成就的科学家请来,对人民有贡献的专家,要戴红花。他们应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
02.
1977年6月6日,中央批准由方毅任组长,中科院、国防科委等16个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大会筹备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筹备过程中,宣传、文化等部门着力“把劲儿鼓起来”,短时期内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
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人民文学》杂志社为配合科学大会的召开,约请著名作家徐迟深入中科院采访后撰写发表的。
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陈景润在研究中证明: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一个素数加上顶多是两个素数的乘积(简称为“1+2”)。从而把200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勇攀数学高峰的数学家陈景润,很快在全国家喻户晓。
03.
1978 年 3月18日,由华国锋亲自主持,盛况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让会场上许多知识分子如沐春风、泪流满面。
邓小平在讲话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致开幕词后,国家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方毅作了工作报告。
3月24日下午,华国锋作了题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讲话。指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的切身事业,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04.
86岁高龄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本来已在病床上躺了很久。可大会开幕式当天,他坚持说:"我要去。"于是,中央批准他30分钟,他坐着轮椅去了。
大会闭幕前,由于郭沫若不能到场(两个多月后去世),他的书面讲话就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王琦代为朗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播音员抑扬顿挫的声音,不断被掌声打断。
大会召开后,我国开始向西方科技先进国家派遣留学生,开启了20世纪末的中国留学大潮。
来源:星海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