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到这部剧的创作灵感,编剧兼导演张博提到了自己坚持多年的跑步习惯,“跑圈时往往思考着人生中所遇见的、或者所经历的事情,感慨人的生命个体是如此脆弱,有时是如此坚强。这些事情最终都会过去,但在当下,生命个体是如何接受的?又是如何度过的?所以写出了《如果去了忘忧山》
单亲妈妈阿绣失足坠崖,生前煞费苦心,极力守护女儿长大,鼓励她走出故乡;
失去孩子的石头,关上了自己,只愿意写日记与孩子们对话;
全职妈妈史沫被困在家中,孩子的喧闹、丈夫的不理解使她迷失了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们走进《如果去了忘忧山》。
《如果去了忘忧山》
· 演出时间 ·
场次①:3月29日 19:30
场次②:3月30日 19:30
· 演出地点 ·
紫麓剧场
(南京市雨花台区竹影路5号3栋)
直面人生的困惑与无助
谈到这部剧的创作灵感,编剧兼导演张博提到了自己坚持多年的跑步习惯,“跑圈时往往思考着人生中所遇见的、或者所经历的事情,感慨人的生命个体是如此脆弱,有时是如此坚强。这些事情最终都会过去,但在当下,生命个体是如何接受的?又是如何度过的?所以写出了《如果去了忘忧山》。”
编剧/导演 张博
整部剧想要传达的就是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很高,她们在社会、家庭中的角色愈发复杂。她们认真生活、散发能量的样子闪闪发光,而她们的困惑与无助,也会像藤蔓一样将生活缠绕。”张博在采访中表示。
人内心深处往往有个隐秘的角落,角落里可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可能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我们是选择将其彻底遗忘,还是勇敢面对?
《如果去了忘忧山》剧照
遗忘,便会丢掉过往里的人和事。面对,会痛。但鲜活的人生不只有明媚,还有与悲伤共舞,与痛苦和解。
整部剧由三个故事构成。与其用100多分钟只讲述一件事,或者让三个故事里的人物强行关联,张博更希望展现每个故事主人公内心成长的过程。不同的观众可能会对不同的主人公产生更多的共情。
联合导演黄沁潇表示,他们在处理这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三个非典型性的故事时,没有办法做到让观众在情节上和所谓的“真实性”上达成完全认同。所以他们在排演时就将重点放在让观众理解、接受与认同剧中人物的命运与遭遇上。
联合导演 黄沁潇
黄沁潇认为,“我们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导观众对不同人物的欣赏视角达成统一化;同时,大胆地使用同一位演员饰演本作当中不同的四位女性角色,既在表演当中放大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也能使观众更好地对比人物之间命运、情感、思想以及选择的异同。”
这部剧中并没有复杂的宏大叙事和剧烈的矛盾起伏,三个故事中的人和事,也许就发生在每个人生活的某个角落,伸手便能触碰到。
制作人 高颖
当谈到这部剧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制作人高颖提到了因代入感而产生的联想,“我们在做一种尝试,淡淡地诉说、淡淡地疗愈、持久地思考,如果观众能在这110分钟里想起了身边的某位亲人朋友亦或是你自己,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祝福吧!”
黄沁潇也期待观众在看戏的过程当中能够产生对人物的共情和理解,“若是观众在看戏的过程当中,有微微的点头,便足矣;这仿佛是在告诉我们:‘是的,我懂的。’”
因为在原本的生活当中,给予普通人的“打动”不会那么浓重。那些感动通常都是以自我“对另一个人的理解和共情”的形式出现。
去忘忧山,与自己和解
“忘忧山”在这部剧中被反复提及,那么什么是“忘忧山”?“忘忧山”又象征着什么?
张博认为,忘忧山其实象征着每个人理想中的彼岸,如果每个人都能到达彼岸,会不会真的放下烦恼和忧愁?那在彼岸这个地方,或许装着一些美好的人和事,又或许真的选择放下。
而不论是话剧中的果儿、石头还是史沫,都在挣扎,都有放不下,又都必须勇敢地生活下去,接受失去,接受不完美,与自我和解,也许这就是她们的彼岸。
《如果去了忘忧山》剧照
在舞台呈现上,《如果去了忘忧山》剧组并没有追求具体的、生活化的、现实的环境,而是使用了一个装置的概念来构建整个戏剧时空。
整个舞台仿佛是一个打开了的箱子。在箱子外面,倾泻着人物内心的秘密,而灯光、音效、多媒体等手段都在为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及其变化而服务,并不会让观众完全进入舞台幻觉当中。“我们会在舞台上为观众保留多个视角来了解故事、窥探人物内心以及思考自己与生活。”黄沁潇解释说。
主演盛贝娜在剧中需要一人分饰四角,这种高难度的表演,对表演者来说很过瘾,对观众来说也很新奇。
主演 盛贝娜
盛贝娜饰演的四个角色中有三个都是母亲,她们都是很普通的妈妈,在她们的故事里有遗憾、有无助、有孤独,和很多大人物们相比,她们都非常平凡。
但盛贝娜却在饰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平凡人的力量,“我个人性格是比较爽朗活泼的,但恰恰这部剧中的三个妈妈和一个女人,性格或沉稳或温柔或压抑,跟我自己反差极大。对我来说,每一次对词,排练,联排都要全身心的投入,不能有任何杂念,静下心来一字一句的去揣摩。”
《如果去了忘忧山》剧照
由于《如果去了忘忧山》的矛盾冲突并不体现在角色与角色之间,而是更多地集中在角色自我与内心的对抗上,编剧张博坦言这部剧并不容易排演,需要演员具备更强的信念感。“我们会用更‘冒险’的导演语汇来呈现这部作品,这种‘冒险’并非激进,而是一种宁静,一种看似平淡的表达。我们尽力去实现作品的创作初衷与内核。”
在创排中“交换人生”
当谈到排练趣事时,黄沁潇认为“质疑”是创排中最频繁发生的事情,这是他们进行戏剧创作以来接受质疑和批评最多的一个戏,“我们每天都在被人质疑,也在质疑自己,同时也质疑别人。但最后我们还是会选择相信观众、倾听观众的声音。”
在创排过程中,这个戏里的每一个人物,对于剧组所有人来说,都不可能完全理解与认同,大家会分享自己的见闻、经历、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如果去了忘忧山》剧照
这样的创作过程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相同,看见的东西很多,看不见的东西也很多,而能借着创排的机会深度地进行交流,我们称之为“交换人生”。
青年戏剧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挑战一直都是被很多人反复提及的话题,但盛贝娜却认为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是有一群优秀的创作者和演员投入其中,“挑战会有,办法也会有,在我看来,演戏先做人,做人先真诚,秉持这个态度,我相信,戏剧人一定能战胜所有面临的困境。”
《如果去了忘忧山》剧照
在得知《如果去了忘忧山》入围2025南京新剧荟终评竞演的消息时,张博非常开心,他觉得这是一次可以与生活和生命对话的机会,“我们选择温柔地去表达,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好好的生活下去。其实最开心的是我7岁的女儿,公布那天她又蹦又跳,可能自己都搞不清为啥,但她知道又可以在剧场里看爸爸的作品了。”
高颖表示,一直以来,国内有大量优秀的戏剧人及其作品需要一个被看见的机会。只有先被看见,才有可能发光,而往往第一扇门是最难推开的。南京新剧荟的出现,无疑为青年戏剧人提供了推开第一扇门的机会。“希望南京新剧荟能够长久地举办下去,成为青年戏剧人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南京观众带来更多优质的剧目。”
山之外,或许是层峦叠嶂的远山,绵延无尽;或许是浩瀚无垠的海,波光粼粼,与天相接。3月29日、30日,让我们一同启程,去寻找那座心中的忘忧山。
节目预告
3月25日12:00-13:00
《如果去了忘忧山》剧组主创人员
将走进南京音乐广播FM105.8
《音乐思想家》栏目
牛咔视频APP 同步进行网络直播
畅聊台前幕后!
福利来了
在本条微信下留言
我们将随机选出两位网友
赠送2025南京新剧荟
《牛之过隙》门票1张
(随机赠票,场次和座位随机)
若留言入选
届时会有私信通知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私信,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来源:九里九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