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老汉捡到名牌钱包归还 富商执意送两万,他全买了小学生的文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1 08:03 4

摘要:张根生这个人啊,村里人都叫他”老张头”,一辈子没离开过杨河村。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改革开放后分了地,就靠种地为生。种的菜卖不上好价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他从不叫苦。

村口的那棵老槐树又开花了,树干上的刀刻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辨认出”王大力到此一游”几个歪歪扭扭的字。

这是杨河村的标志,谁都知道这棵树至少有七十多岁了,跟我们村里的张根生差不多年纪。

张根生这个人啊,村里人都叫他”老张头”,一辈子没离开过杨河村。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改革开放后分了地,就靠种地为生。种的菜卖不上好价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他从不叫苦。

我们村通往县城的公路去年才修好,再加上村里通了公交车,老张头隔三差五就去县城菜市场卖菜。他说城里人喜欢没打过农药的菜,他种的菜虽然长得丑,但吃起来有股土味,城里人反而爱买。

去年九月的一天,天气闷热得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将要下雨的味道。老张头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了,摘了一筐新鲜的蔬菜,准备去县城卖。

我家就在村口,那天早上我正在院子里刷牙,看见老张头推着装满菜的三轮车经过。他戴着一顶褪了色的草帽,帽檐歪歪斜斜的,衣服右边的口袋上还有个补丁,那是他媳妇去世前给他缝的。

“张伯,又去卖菜啊?”我冲他喊了一声。

老张头停下车,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眯眯地说:“是啊,趁着天还不算太热。”他掀开盖在菜上的湿麻袋给我看,“你看看,这黄瓜长得多水灵。”

确实,那黄瓜青绿油亮,一看就很新鲜。我说:“张伯,你这菜种得真好。”

“嗨,种了一辈子了,不会种菜才怪。”老张头咧嘴一笑,露出几颗已经松动的牙齿,“你媳妇不是喜欢吃茄子吗?我给你留了几个,回头让你儿子来我家拿。”

还没等我说谢谢,他就已经推着车走了,背影在晨雾中显得格外孤单。

那天老张头卖完菜回来得晚,天都黑了才到家。第二天早上,村长王大海家的喇叭突然响了起来:“喂喂喂,请杨河村村民张根生速到村委会一趟,有急事商量…”

我正在喂鸡,听到广播就放下饭盆,赶紧去了村委会。到了那儿才发现,不只是老张头被叫来了,村里好些人都在。

老张头坐在角落里,旁边站着两个西装革履的城里人。一个四十来岁,胖乎乎的,戴着金丝眼镜;另一个年轻些,像是秘书之类的。屋里的风扇”呼呼”地转着,可还是热得让人直冒汗。

村长王大海先是清了清嗓子,然后指着那个胖子说:“这位是县里新开的’富源商场’的老板方总,昨天在公交车上丢了钱包,是咱们村的张根生捡到了,不仅把钱包还回去了,连里面的五万多块钱都一分不少。”

我这才注意到老张头身上的衣服是他唯一一件没补丁的,平时只有过年才穿。他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手里还拿着昨天戴的那顶草帽,一直在搓。

方总接过话茬:“是啊,昨天我去郊区看地皮,准备开分店。回来时赶上下雨,在公交车上不小心把钱包掉了。里面有五万多现金、身份证和几张银行卡。刚发现丢了,正着急呢,这位老人家就打电话联系我了。”

老张头摆摆手:“没啥,做人要有良心。我从小我爹就教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方总走到老张头跟前,郑重其事地说:“张伯,像您这样的好人现在不多了。这两万块钱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您一定要收下。”说着,方总的秘书递上一个信封。

我和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两万块啊!那可是老张头种一年地的收入了!

可老张头直摇头:“不行不行,做好事不能拿钱,那还叫好事吗?”

方总劝了半天,老张头就是不肯收。最后村长出面说:“老张头,人家方总是真心感谢你,你就收下吧。”

老张头皱着眉头,似乎在思考什么。突然,他抬起头问方总:“能不能这样,这钱我不能要,但可以用来给咱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些文具吗?”

方总愣了一下,然后爽快地说:“当然可以!这是您的钱,您想怎么用都行。”

就这样,这两万块钱最终用来给杨河村小学的孩子们买文具了。

老张头不识字,只读过两年私塾,所以特别希望村里的孩子们能好好读书。村里的小学条件不好,有些孩子家里穷,连本子铅笔都买不起。

老张头自己定的规矩,买来的文具不是随便发,而是根据孩子们的表现来奖励。考试考好了,给奖励;帮老人做好事了,给奖励;见到大人有礼貌,也给奖励。

这事过去没多久,村里人就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张头傻,两万块钱不自己留着改善生活,非要给别人家的孩子买文具。也有人说老张头是装模作样,想出名。

李二狗就是说老张头装模作样的那个。那天在村口的小卖部,他当着好几个人的面说:“老张头不就是想出名吗?自己儿子不在身边,非要给别人家的孩子好处,装什么大方?”

我听不下去了,说:“二狗,你这话就不对了。老张头一辈子老实巴交,什么时候做过假事?他是真心喜欢孩子,想让孩子们好好学习。”

二狗不服气:“他儿子张小满都四十多了,这么多年也没回来看过他几次,他怎么不对自己儿子好点?”

说起老张头的儿子张小满,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张小满十八岁那年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是咱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可把老张头和他媳妇高兴坏了。为了凑学费,老张头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头老黄牛,又东挪西借了不少钱。

张小满大学毕业后,没回村里,而是留在了省城工作。开始几年还经常往家里寄钱,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寄钱就越来越少了。老张头媳妇去世那年,张小满回来奔丧,之后又是好几年没回来。

不过老张头从来不在人前抱怨儿子。他常说:“小满工作忙,城里生活压力大,能理解。”

但村里人都知道,每到春节,老张头都会把自家的窗户擦得锃亮,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好像在期待什么人回来似的。

言归正传,老张头用那两万块钱给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了各种文具:铅笔、橡皮、本子、书包、尺子、彩笔……从县城文具店一车一车往村里拉。他还专门在村委会旁边的空房子里辟出一间”文具室”,把这些东西都存放在那里。

村里的孩子们可高兴了,平时见到老张头都亲热地喊”张爷爷”。老张头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总是堆满了笑容。

这些文具不是一下子就发完的,而是慢慢奖励。所以没过多久,村里的孩子们变得更懂事了,见了老人主动问好,还帮忙提水、扫院子。学习也更认真了,因为都想得到新文具。

方总听说这事后,也很感动。有一次他专门开车来村里,带着摄影师拍了照片,准备做好人好事的宣传。但老张头不愿意面对镜头,一个劲地躲。最后方总只好拍了些孩子们用新文具学习的照片。

照片发到网上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城里人被老张头的故事感动了,纷纷留言点赞。甚至县电视台的记者都来采访了。

采访那天,老张头穿着平时下地干活的衣服,在村委会门口站了半天,就是不肯进去。村长好说歹说,他才勉强坐下接受采访。

记者问他:“张爷爷,您为什么不把那两万块钱留给自己用,而是全部买了文具给孩子们?”

老张头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我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干的都是力气活。看着这些娃娃们能读书,心里高兴啊!再说了,我一个老头子,吃的不多,穿的不多,要那么多钱干啥?”

记者又问:“您有什么想对社会说的吗?”

老张头思考了一下,说:“我就是个种地的老汉,不会说什么大道理。我就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要做好事,但不能图回报。”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朴实的话被许多人记住了,甚至成了网上的热门语录。

电视台的报道播出后,老张头一下子成了名人。不少人特意来村里看他,有的还带了礼物。但老张头总是婉拒:“我不缺东西,你们的心意我领了。”

有趣的是,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老张头的小视频。他种菜、他教孩子们写作业、他修理村口的长凳……这些都成了网红内容。

老张头对这些一窍不通,只是觉得年轻人爱玩手机没啥奇怪的。

文具发了几个月后,有件事让村里人都惊讶不已。

一天早上,一辆黑色的豪车停在了老张头家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人——是老张头的儿子张小满。

张小满已经有几年没回来了,这次突然出现,村里人都在猜测原因。

我正好路过老张头家,看见张小满手里提着几个精致的礼盒,站在院子里,而老张头坐在门槛上,低着头不说话。

气氛有些尴尬,我正犹豫要不要过去打个招呼,张小满已经注意到了我。

“王叔,好久不见。”张小满冲我点头问好。

我走过去,笑着说:“小满啊,这次回来住几天?”

“我请了一周假,想多陪陪我爸。”张小满说着,看了看自己的父亲,“王叔,我爸他…最近好吗?”

我看了看老张头,他还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挺好的,你爸现在可是咱们村的名人了,电视上都报道过。”我故意提高了音量。

张小满点点头:“我知道,我在网上看到了。”

原来张小满是在网上看到了关于他父亲的报道,这才匆匆赶回来的。他对村里人说,他在省城开了一家装修公司,生意还不错,就是太忙,所以很少回家。

张小满回来的当晚,老张头破天荒地杀了只鸡,还让邻居送来几瓶好酒。父子俩在油灯下喝到很晚,院子里不时传来谈话声,有时还有笑声。

第二天早上,张小满去了村小学,看到了那间”文具室”。当他看到墙上贴着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时,眼圈红了。那是他父亲让人帮忙写的,连笔顺都不太对。

来源:番茄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