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濯水绿豆粉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土家少数民族的重要美食之一,自古以来被当地人称为“养生美食粉”。土家人不仅爱吃绿豆粉、爱做绿豆粉,而且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招待客人,绿豆粉也因其健康、味美和方便成为首选。其中尤以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的绿豆粉最为著名。2009年,濯水绿
濯水绿豆粉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土家少数民族的重要美食之一,自古以来被当地人称为“养生美食粉”。土家人不仅爱吃绿豆粉、爱做绿豆粉,而且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招待客人,绿豆粉也因其健康、味美和方便成为首选。其中尤以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的绿豆粉最为著名。2009年,濯水绿豆粉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土家族制作绿豆粉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宋朝陈达叟在《本心斋疏食谱》中,将绿豆粉列为鲜美的、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20品之一:“绿豆粉也,铺姜为羹。碾碎绿珠,撒成银缕,热蠲金石,清澈肺腑。”这种食品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濯水古镇位于阿蓬江畔,是一个兴于唐宋年间的繁华古镇,拥有水陆码头、客栈,贩运桐油、茶叶、鸦片、布匹、棉花的客商很多。因水陆相通、商贸发达,绿豆粉就成为当地居民和过往客商必吃的美味。濯水绿豆粉因其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味道独特而声名远播,绿豆粉的制作技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濯水绿豆粉是用优质绿豆、黄豆、大米,经泡、磨、烙、烫四道工序酿制而成,三者的搭配比例约为16%、8%、76%。其制作工序为:第一步是将上好的大米洗净,加入一定比例的绿豆,在清水中浸泡两天。绿豆的比例要求也极严格,少了无味,多了则不绵扎。待米粒稍稍变软,就可以进入第二步的磨制了,当地一般是用石磨将泡制好的原料磨成浆。第三步是烙绿豆粉,是绿豆粉制作的一项重要工序。先将大铁锅涂满菜油,再用笋壳或铝皮做成的漏斗里盛满米浆,飞快地在锅里旋转。然后,用木制的大锅盖盖在铁锅上,焖上大约半分钟,绿豆粉就熟了。再用竹刷把轻轻一撩,绿豆粉便被卷起来扔进竹筲箕里。
第四步是烫,烫绿豆粉也很有讲究,新鲜肉末加豆瓣煸炒,再加入骨头汤,继续熬制。待汤翻滚后,再用另一口锅烧上清水,水开后用大竹筷夹起一卷绿豆粉放进水里烫约10秒钟,然后飞快地用漏勺沥起放进大碗里,浇上特制的臊子,洒上姜末、葱花,淋上香醋,一大碗让人垂涎欲滴的绿豆粉就可以品尝了。在濯水绿豆粉的制作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其烙成一整张大饼,然后蘸上辣椒、蒜泥制成的佐料热吃。
绿豆又名青小豆,因其颜色青绿而得名,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史。由于它营养丰富,用途较多,被李时珍称为“菜中佳品”。绿豆多糖含量高,能促进体内胆固醇的分解,可以防止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成为人们食疗的首选。濯水绿豆粉因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特点,成为高寒山区土家族、苗族群众的饮食佳肴。《黔江县志》将“濯水绿豆粉”“牛肉脯”“鱼籽兰茶”列为“黔江三绝”。
斑鸠蛋树叶绿豆腐是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的一种绿色健康食品。具有碧绿如翡翠、透明如宝石、嫩脆如果冻的特点。其形质像豆腐,但比豆腐更嫩、更透明;气味清香、味道鲜美、引人食欲。2011年,斑鸠蛋树叶绿豆腐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斑鸠蛋树叶绿豆腐的制作起源于明洪武年间。据传,当时四川、陕西、贵州等地发生饥荒,人们纷纷以野草、树叶充饥。有人便将斑鸠蛋树叶榨汁,用庙里的香灰化水作凝固剂,做成了绿色豆腐,人们叫它“神仙豆腐”。由于庙里的香灰有限,使这种美食不能大量生产。于是,有人用柏香树烧灰、化水、澄清,作为斑鸠蛋树叶汁水的凝固剂,可以大量生产。
“斑鸠蛋”的学名叫长柄臭黄荆,是渝东南武陵山区一带十分常见的马鞭草科植物,一般生长在山坡、土坎、杂木林中。由于斑鸠蛋树叶绿豆腐主要成分是叶绿素和其他营养成分,其水分占95%以上,所以它的保鲜很难,并且凝固剂的剂量很难把握。剂量太多,会导致斑鸠蛋树叶绿豆腐太粗,口感差;剂量太少,又不能使汁水凝固,无法获得成品。于是有人经过反复摸索,添加了一些食用辅料,使之变得更加绵实,口感更好,保存时间也更长。
斑鸠蛋树叶绿豆腐的做法是:采摘斑鸠蛋叶子,清洗干净后用手搓揉,让叶中的绿色汁水流出,过滤、去渣;将新鲜的斑鸠蛋叶汁水放入容器中,加入凝固剂(和在豆浆中加入石膏或卤水一样);静置若干分钟,待流动的汁水凝固成果冻状的豆腐即可。取出斑鸠蛋树叶豆腐,切成方形小块,加入特制的佐料,放在盘中,即可食用。据《中药大辞典》介绍,斑鸠蛋树叶具有清湿热、解湿毒、治水肿、治毒疮的功用,这种树叶制成的食品则具有清热消暑的功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来源:爆牙吃货美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