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马拉松”:为何中国学生跑不出困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08:54 3

摘要:从小学的 ABC 启蒙,到中学的语法钻研,再到大学四六级的奋力冲刺,许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可谓是一路 “披荆斩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不完全统计,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算起,到大学毕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累计超过数千小时。然而,令人遗憾

英语学习困境大揭秘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从小学的 ABC 启蒙,到中学的语法钻研,再到大学四六级的奋力冲刺,许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可谓是一路 “披荆斩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不完全统计,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算起,到大学毕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累计超过数千小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耗时如此之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学生能够在英语笔试中斩获高分,语法、词汇运用看似娴熟,可一旦遇到外国人,需要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却瞬间变得结结巴巴,甚至连简单的日常对话都难以应对;还有些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背诵单词,可合上单词书,就很快遗忘,更别提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些词汇了。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普遍陷入了一种困境 —— 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长时间的努力并没有换来与之匹配的英语能力提升。这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困境呢?

语言基础:难以跨越的高山

(一)单词:背了又忘的魔咒

单词,无疑是英语学习的基石,然而,对于众多中国学生来说,它却成了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很多学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背诵单词,单词书背了一本又一本,词汇量看似不断增加,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单词遗忘速度快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学生反映,今天好不容易记住的单词,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就像 “竹篮打水一场空”。以准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为例,他们在备考期间,每天可能会背诵 50 - 100 个新单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能记住并运用的单词却寥寥无几。在一项针对大学生英语单词记忆的调查中,有超过 70% 的学生表示,单词遗忘是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扰之一 。

除了遗忘快,单词在实际运用中的困难也让学生们头疼不已。即使记住了单词的拼写和基本释义,在实际的英语交流、阅读、写作中,却常常无法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单词。例如,“candidate” 这个单词,学生们都知道它有 “候选人;求职者” 的意思,但在 “The candidate for the position must have strong communication skills.”(这个职位的候选人必须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这句话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不熟悉 “for the position” 这种搭配,而对整个句子的理解产生偏差。又比如,在写作中,很多学生虽然知道很多单词,但却不知道如何将它们恰当地组合成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只能写出一些简单、单调的句子,无法展现出丰富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造成这种 “背了忘,忘了背” 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们在记忆单词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单纯地重复单词的拼写和读音,没有真正理解单词的含义和用法,也没有将单词与实际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这样的记忆方式缺乏深度和持久性 。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复习和巩固机制也是导致单词遗忘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在背诵新单词后,没有及时进行复习,随着新单词的不断积累,之前学过的单词就逐渐被遗忘了。此外,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构成、语义表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也给中国学生记忆和运用英语单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语法:规则与理解的双重挑战

英语语法和中文语法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给中国学生理解英语语法规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汉语中,语法结构相对灵活,句子的时态、语态等常常通过上下文或一些助词来体现,而英语则有一套严格而复杂的语法体系,时态、语态、从句等规则繁多,且变化形式多样。

以时态为例,英语中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等多种时态,每种时态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和构成方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区分这些时态并正确运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比如,“I have been to Beijing.”(我去过北京)和 “I went to Beijing last week.”(我上周去了北京)这两个句子,虽然都表达了去北京的意思,但由于时态不同,所传达的时间信息和语义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很多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会混淆这些时态,导致表达错误。

在理解英语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将其正确运用到实际交流和写作中更是难上加难。在口语表达时,学生们往往因为过于关注语法规则,而忽略了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度,导致说话结结巴巴,不伦不类。例如,在表达 “我正在看电视” 时,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成 “I am watching the TV now.”,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I am watching TV now.”,多了一个 “the”,就显得不地道。在写作中,语法错误更是屡见不鲜,主谓不一致、词性误用、句子结构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了文章的质量,也降低了读者对作者英语水平的评价。

(三)英语思维:中式思维的干扰

中式思维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英语产生了严重的干扰,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难以摆脱母语的束缚,无法真正掌握英语的精髓。在理解英语时,中式思维容易导致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理解出现偏差。英语的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与汉语有很大不同,英语更注重形式逻辑和结构完整,而汉语则更强调语义的连贯和意境的表达。例如,“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看,很容易理解为 “时间像箭一样飞逝;水果像香蕉一样飞”,但实际上,这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flies” 既有 “飞” 的意思,也有 “苍蝇” 的意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光阴似箭;果蝇喜欢香蕉”。如果学生按照中式思维,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会误解句子的含义 。

在表达英语时,中式思维也会让学生说出或写出一些 “Chinglish”(中式英语)。比如,很多学生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翻译成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显然是按照汉语的语序和表达方式直接翻译过来的,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又如,在表达 “我非常喜欢它” 时,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成 “I very like it.”,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I like it very much.”。这些 “Chinglish” 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学生与他人的交流,还会让人觉得他们的英语水平有限 。

培养英语思维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自然地理解和表达英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然而,由于长期受到母语和中式思维的影响,培养英语思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和思维训练 。

语音难关:细节与专业的双重考验

(一)发音细节:中式发音习惯的阻碍

中式发音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学生准确掌握英语发音,尤其是连读、弱读等发音细节,这些细节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汉语和英语在发音方式、节奏和韵律等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汉语是单音节语言,每个音节相对独立,发音时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声调丰富;而英语是多音节语言,单词由多个音节组成,发音时更注重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音的同化等音变现象,这些音变使得单词的发音在句子中变得更加连贯和自然 。

例如,在英语中,“and” 这个单词在句子中通常弱读为 “/ənd/” 或 “/ən/”,“I am” 常常连读成 “/aɪm/”,“What are you” 会连读成 “/wɒtəjuː/”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些发音细节往往难以掌握。由于受到中式发音习惯的影响,学生们在发音时常常过于强调每个单词的独立性,将单词读得过于清晰,忽略了连读和弱读等现象,导致发音不够地道,听起来生硬不自然。在听力理解时,当听到英美人自然流畅的发音中包含这些音变时,学生们就会感到困惑,难以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

以 “Can you come to my house?” 这句话为例,正确使用连读和弱读可以使句子更加流畅自然,“Can you” 连读成 “/kænjuː/”,“to” 弱读成 “/tə/”,“my” 弱读成 “/mɪ/”,整个句子读成 “/kænjuː kʌmtəmɪhaʊs/” 。但很多学生在说这句话时,可能会将每个单词都清晰地读出来,没有连读和弱读,这样不仅听起来不地道,还可能会影响交流的顺畅性 。

(二)专业英语:知识领域细分的挑战

随着学习的深入,当学生在掌握了基础英语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英语时,会面临知识领域细分带来的巨大挑战 。不同专业领域的英语专有名词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专业英语的词汇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其词义单一、准确,且词形固定。许多专业术语来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些词汇的拼写和发音较为复杂,记忆难度大。在医学领域,“hypertension”(高血压)、“diabetes”(糖尿病)等专业术语,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拼写复杂,而且很难理解其含义 。

除了词汇本身的难度,专业英语的词汇还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行业特定性。不同专业领域的术语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关联,学生需要针对每个专业领域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积累。例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algorithm”(算法)、“programming language”(编程语言)等术语是该领域所特有的;而在金融领域,“inflation”(通货膨胀)、“stock market”(股票市场)等词汇则具有特定的金融含义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时,不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还要了解这些词汇在特定领域中的用法和含义,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

在掌握基础英语后学习专业英语,学生需要在知识体系上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基础英语注重的是日常交流和通用知识的表达,而专业英语则更侧重于专业领域的知识传递和学术交流 。学生需要从熟悉的日常英语语境转换到陌生的专业领域语境,这需要他们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

教育模式:应试与实用的失衡

(一)口语能力:“哑巴英语” 的无奈

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中,重笔试、轻口语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导致了 “哑巴英语” 现象的出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际交流能力的发展 。从小学到中学,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侧重于笔试,对学生的语法、词汇、阅读理解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查,而口语测试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甚至在一些考试中完全缺失 。在中考、高考等重要考试中,英语笔试成绩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口语考试要么不计入总分,要么只是作为参考 。这种考核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笔试内容的学习上,忽视了口语能力的培养 。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词汇的背诵,而口语训练的时间相对较少。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在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做练习题,很少有机会开口说英语。即使有口语练习环节,也往往是简单的对话模仿,缺乏真实语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但却缺乏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成为了所谓的 “哑巴英语” 学习者 。

“哑巴英语” 现象对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与他人沟通的关键。然而,“哑巴英语” 学习者在面对外国人或需要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场合时,往往会感到紧张和不自信,不敢开口说话,或者表达不流畅,无法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与他人的交流,还可能错失一些学习、工作和交流的机会 。在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一些中国学生虽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口语表达能力不足,无法在会议上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国际同行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

(二)俚语知识:课程设置的缺失

俚语在英语日常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交流更加生动、自然、贴近生活 。然而,学校英语课程对俚语的忽视,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遇到了诸多障碍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表达,通常在日常生活、影视、音乐等场景中广泛使用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出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 。比如,“kick the bucket” 表示 “死亡”,“a piece of cake” 表示 “小菜一碟”,“break a leg” 表示 “祝你好运” 。这些俚语的使用,能够使交流更加幽默风趣,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

在学校的英语课程中,教材内容往往侧重于正式的语法、词汇和标准的英语表达,对俚语的介绍和讲解非常有限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大多是规范的英语,缺乏对俚语的接触和了解 。这使得学生在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时,由于不熟悉对方使用的俚语,而无法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导致交流不畅 。当听到英美人说 “He's a real couch potato.” 时,如果学生不知道 “couch potato” 是指 “整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就会对这句话的理解产生困惑 。同样,在学生自己表达时,由于缺乏俚语知识,他们的语言会显得单调、生硬,缺乏生活气息,难以与对方建立起自然、亲近的交流关系 。

文化差异:理解与拓展的瓶颈

(一)思辨能力:文化背景的局限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窗户。然而,由于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思辨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在阅读英语文章时,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难以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以一篇关于美国政治制度的英语文章为例,文章中可能会提到 “三权分立”、“选举人团制度” 等概念,如果学生对美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就很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意义,更无法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

在参与英语讨论时,文化背景的局限也会使学生难以从英语文化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理解观点,思维局限于中式文化框架内 。在讨论 “个人主义” 这一话题时,中国学生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可能很难理解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人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从而无法全面、深入地参与讨论 。这种思维的局限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限制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

(二)词汇拓展:英文环境的匮乏

英文环境对学生拓展词汇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真实多样的英语词汇,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有限的中文环境成为了他们拓展词汇量的一大制约因素 。在学校里,学生们主要通过英语教材和课堂学习来接触英语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是经过筛选和编排的,与真实的英语使用场景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教材中,学生学到的词汇可能更多地侧重于学术和正式场合的表达,而对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俚语、俗语、流行语等接触较少 。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当遇到这些非正式的词汇时,往往会感到陌生和困惑 。

除了教材和课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一个沉浸式的英文环境 。他们很少有机会与英语母语者交流,也很少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电影、听英文广播等 。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词汇,词汇量的增长也会受到限制 。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学生,由于每天都沉浸在英语环境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大量的英语词汇,并且在实际交流中不断地运用和积累,他们的词汇量往往比国内学生丰富得多 。

(三)文化认知:朦胧面纱后的缺失

英美文化认知对于深入理解英语学习材料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许多中国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存在缺失,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英语时仿佛隔着一层朦胧的面纱,难以领略到英语背后丰富的文化宝藏 。英语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元素,如历史典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 。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元素缺乏了解,就很难真正理解英语学习材料的含义 。在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时,其中涉及到许多英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内容,就很难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动机、情感变化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思想 。

在学习英语习语、谚语时,文化认知的缺失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 。“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省一文是一文)这句谚语体现了西方文化中注重节约和积累的价值观,如果学生不了解这种文化背景,就可能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深层含义 。同样,在欣赏英文电影、歌曲时,缺乏文化认知的学生也很难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和艺术魅力 。

(四)教材局限:自主阅读的障碍

学校英语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对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和提升阅读品味产生了限制 。目前,许多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对于英语文学经典、时事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丰富多样的英语素材涉及有限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篇幅较短,难度较低,缺乏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深入探讨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也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

由于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选择哪些阅读材料 。他们可能会局限于教材提供的有限资源,或者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物,而无法挑战更高难度的阅读材料,从而难以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味 。长期依赖教材进行阅读,还会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缺乏自主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在面对复杂的英语阅读材料时,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识而感到困惑和无助 。

打破困境,拥抱改变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需要学生、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寻求突破之道。

对于学生而言,要改变学习观念,认识到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方法上,要注重单词的理解记忆和实际运用,通过阅读英文文章、观看英文影视剧等方式,将单词融入语境中;对于语法,不能死记硬背规则,而是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和掌握;要努力克服中式思维的影响,培养英语思维,尝试用英语思考问题、表达观点。

家长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比如,鼓励孩子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支持孩子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电影,拓宽孩子的英语学习渠道;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

教育者则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口语训练的比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融入更多的俚语、文化背景知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推荐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英语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

打破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困境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各方携手努力,从观念、方法、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改变和优化,相信学生们定能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拥抱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空间。

来源:一粒小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