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嘴替”芥末:AI可以输出信息,却无法感同身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1 09:12 4

摘要:最近,杜甫、李白这些历史名人纷纷被AI“复活”,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军团”兵马俑,也以各种姿态重现人们眼前,年初还登上了央视网络春晚舞台,现场蹦迪,说唱击鼓。

最近,杜甫、李白这些历史名人纷纷被AI“复活”,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军团”兵马俑,也以各种姿态重现人们眼前,年初还登上了央视网络春晚舞台,现场蹦迪,说唱击鼓。

其实,不只是AI视角下的陶俑,每尊兵马俑本身就蕴藏着鲜活的人物故事、生动的历史传承。

3月14日,2025年1—2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正式发布,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我眼中的兵马俑:大国自信与文化传承》榜上有名。该书作者、95后网红导游芥末以其独特、直白的“网感”表达,为读者讲述了她眼中的兵马俑。

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月,51岁的陈苏琴对3月初的西安之旅,仍念念不忘。

那是一个周日下午,二十多位游客与芥末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门前集合。这些游客有的来自西安本地,但大多是从外地慕名而来。陈苏琴则是与闺蜜结伴,从云南打飞的到西安。为了听这场讲解,还专门推迟了回程日期。

过去两年,芥末凭借讲解兵马俑时别出心裁的视角,“圈粉”超过600万,视频获赞量超1200万,被网友称赞为“专家型导游”、兵马俑“嘴替”。

在现场,她一开口,那些久远的历史,就又跳回了人们眼前:

从入馆处篆书“秦”字中的“禾苗”“秦弩”,讲到秦国的基本国策,讲到语言文字背后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

从兵马俑手部姿势讲到秦朝军工黑科技,从三棱箭镞讲到2000多年前的工匠就明白空气动力学原理,秦朝兵器制作已实施流水线作业和个人生产责任制;

从陶俑的彩绘原貌,讲到“就像小姐姐上班要化妆,工匠也会给兵马俑涂‘粉底液’”,而兵马俑“脱妆”,其实是表层生漆脱落;

从兵马俑的制作流程,讲到与西方雕塑的本质不同,带领大家体会2000多年前中国军人气宇轩昂的神态,直言“当年的秦始皇,身高1米98,大眼睛、高鼻梁,活脱脱一个‘高富帅’形象”;

从跪射俑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讲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感慨“2000多年来,尽管世界已经沧海桑田,母爱却是千年不变”;

……

将近2个小时的参观,俨然一堂行走的研学课。每到关键处,芥末总会从手机上翻出一些图片资料,为大家“补补课”。

临近下午5时,芥末与游客们一同走出博物馆,她用“大国工匠”“文化自信”“血脉相连”三个关键词,结束了整场讲解,游客们回之以热烈掌声。

陈苏琴痴迷历史文化,很早就关注了芥末,前段时间还特意买了本《我眼中的兵马俑:大国自信与文化传承》。陈苏琴说:“光听视频觉得不过瘾,有了这本书,随时都能再回顾下,印象更深刻。”

兵马俑之旅结束后,陈苏琴感触更深:“文物工作者们把陶俑一一修复还原,就像是把历史活生生地摆在眼前,真是直击心灵。”

在河南工作的王琨,带着母亲和女儿一同前来。快70岁的母亲听完全程,意犹未尽,还对芥末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

女儿王思懿,今年14岁,是一名初三学生,一下子丰富了对兵马俑、对秦朝的认知,连连感叹:“课本上远没有这么多的内容”。

王琨说:“芥末最后总结的三个词很有意义,让我们从更深层次读懂了兵马俑。”他打算回去和女儿好好再读一读芥末的新书,既是回味,也是积淀。

听到这些反馈,芥末特别开心:“游客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尽管当下AI爆火,但芥末很清楚,AI可以输出信息,却无法与游客共情,无法“感同身受”。

芥末讲兵马俑,极为注重游客反馈。不直播、不带团时,除了看历史书、专题纪录片,就是翻看网友评论,从中去发现大家感兴趣的点,再更新讲解词,这是必不可少的“备课”。

在芥末看来,“导游不是简单的向导,‘导’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游’的是中国精神文化自信。”她说,大国工匠就是“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的精神,“我希望把本职工作做好,同时把一些文化精神传递给游客”。

芥末视自己为“文化摆渡人”,并付诸实践。2024年,她耗时将近一年,完成《我眼中的兵马俑:大国自信与文化传承》一书创作,芥末说:“语言或许可以改变,文字却能流传上千年,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大家真正看懂兵马俑。”

谈及图书创作过程,芥末回忆说,当时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把控书的讲解深度。跟之前讲解稿比起来,书的内容更体系化,既要言之有物也不能太深奥。

经过不断打磨,最终呈现出来的《我眼中的兵马俑:大国自信与文化传承》,不仅有文字,还有音频、视频、手绘图,40篇历史小文章、42堂兵马俑研学课、200多个历史小知识串联起来,仿佛一座纸上博物馆。

为了讲“活”兵马俑,芥末手绘了近百张图,生动还原秦朝的“杂技团”、兵马俑的“诞生”等有趣内容。芥末说:“这些手绘图都经过了反复修改,有的版本不满意,就推翻重画。”

该书策划编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王志强说,这是出版社主动拥抱流量带来的出版新机遇,用主流价值观引领互联网流量的一次深度探索,通过“活化内容、触达用户、回归阅读”,让图书实现“阅读+研学”的双重功能,让读者实现足不出户也能沉浸式游览兵马俑。

市场数据显示,《我眼中的兵马俑:大国自信与文化传承》第一天上线销量就破千册,首印的5000册10天售罄,引爆春节档图书市场。

在得知这部作品上榜月度“中国好书”后,芥末又有了新的想法,她说:“以后有机会的话,将不局限于兵马俑和秦朝历史,会以这种‘图书+研学课’的形式,梳理、传播一些其他朝代的历史知识,让更多孩子真正喜欢上中国历史。”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魏文杰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