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全球AI大模型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国内大模型在训练成本、中文场景和行业应用中表现更加突出。”大屏幕上,国内外主流模型对比图清晰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事民的头像出现在右侧,他的讲解通过云端系统同步传输至全区各会场。
“未来,全球AI大模型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国内大模型在训练成本、中文场景和行业应用中表现更加突出。”大屏幕上,国内外主流模型对比图清晰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事民的头像出现在右侧,他的讲解通过云端系统同步传输至全区各会场。
3月14日,海淀区委组织部正式启动2025年度“全区共上一堂科创课”培训活动。首期课程以“计图深度学习框架与自主人工智能生态”为主题,吸引全区干部在线参训。这场跨越物理界限的“全区共上一堂科创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品牌工程再升级
张钹院士解读人工智能产业趋势,华为中国区总裁张守杰剖析“科技根技术”,海淀区发改委副主任秦兰兰解读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蓝图……2024年,海淀区以“全区共上一堂科创课”为载体,构建起覆盖全区干部的科技创新培训网络。全年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邀请17位专家学者授课,累计开展17场直播课、2期网络专题培训班,培训覆盖6.3万人次,实现全区干部科创素养提升的“无死角渗透”。
这一年的培训台账,堪称科创领域的“百科全书”。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陶建华深入探讨大模型技术发展与安全思考,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黄小茹从政策视角解析科技伦理,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唐建国解读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践探索,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分析互联网3.0时代的金融科技发展趋势。
课程内容不仅聚焦技术前沿,更注重国际视野与实践经验。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顾清扬分享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中的政府定位,高莱斯总经理李忠华通过中关村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区的比较,为区域发展提供启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以“为机器立心”为主题,探讨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路径,北京量子院执行院长常凯则展望量子科技的现状与未来。
“课程设计紧扣实战需求,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操作指南。新加坡政府‘扶早、扶小、扶新’的孵化策略,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启发。”中关村街道工作人员小王对顾清扬教授的课程印象深刻。
“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全区共上一堂科创课’不仅为干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助力海淀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课解码创新基因
在2025年首期“全区共上一堂科创课”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以“计图深度学习框架与自主人工智能生态”为题,为全区干部深入解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动态与未来趋势。课程从国内外主流模型对比切入,指出全球AI大模型正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国外大模型在技术与生态上保持领先,但面临监管和数据隐私挑战;国内大模型则在训练成本、中文场景和行业应用方面表现突出,展现出差异化竞争优势。
胡事民院士从深度学习框架的技术演进出发,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生态体系的构建路径。他指出,在计算硬件领域,国产芯片虽发展迅速,但因性能差距、适配周期长等问题,仍难以直接融入既有生态。在应用层面,他以“计图”框架为例,展示了国产深度学习平台在训练效率、显存优化等方面的突破,并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基础不牢、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课程还系统梳理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政策文件,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
“以前和芯片企业谈入驻服务时,对软件栈适配等专业术语一知半解。胡院士用‘计图’框架的适配案例,把芯片生态难题讲透了。我现在能更精准地匹配企业的技术需求与政策支持。”一家科技园区的招商干部在课后表示。
构建学习型干部队伍
据了解,2025年度“全区共上一堂科创课”培训紧密围绕海淀区“能力作风建设年”核心目标,聚焦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深耕服务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培育、人工智能等前沿专题,新增国际创新实践对标课程,强化产业链生态构建与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通过全年系统性实训,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随着参训干部带着“科创基因”投入到工作岗位,海淀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进程中,正涌现出无数个创新支点:相关委办局加速产业政策迭代,推动AI大模型在政务场景落地;街镇打造智慧社区,探索大模型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企业围绕园区建设运营,推动前沿产业聚集——多维度创新实践正在全区展开。
“AI竞争不是百米冲刺,而是生态耐力的马拉松。”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构建学习型干部队伍,是海淀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选择。”从云端课堂到实践战场,从知识更新到能力跃迁,这场始于课堂的科创长征,正为海淀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记者 李平)
来源:海淀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