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个信号证明他是NPD,快来测一测”“有的孩子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上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内容大量传播,一些爆款视频点赞量高达几十万,不少人给自己或身边人“对号入座”,进而陷入自我怀疑或人际关系焦虑。
“6个信号证明他是NPD,快来测一测”“有的孩子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上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内容大量传播,一些爆款视频点赞量高达几十万,不少人给自己或身边人“对号入座”,进而陷入自我怀疑或人际关系焦虑。
短视频诊断人格障碍的做法靠谱吗?事实上,早有专家指出,对于NPD等人格障碍的诊断非常复杂,须由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根据诊断标准进行判断,不能仅凭某些行为特征就下结论。在线诊断人格障碍的背后,是一些网络博主的流量生意——不少博主自称是心理咨询师,推销课程产品时宣称“几天内攻克心理问题”;还有博主表示自己有逃离NPD朋友的成功经验,可以付费咨询,甚至可以支招报复NPD患者。
当心理学术语成为了流量密码,当人格障碍诊断沦为了“对号入座”的标签游戏,一场披着科普外衣的伪科学狂欢正在撕裂公众认知,污浊网络生态。近年来,不少自称是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师等的主播在短视频平台上侃侃而谈,在并无资质认证的情况下推销课程、保健品等。此类内容看似“科普”,实则是对专业内容的消解,以“权威解读”之名行虚假摆拍、宣传甚至违规带货之实。
遏制伪科学、假专家背后的流量生意,相关部门和平台须更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技术手段识别“违规文案”、拦截和屏蔽“伪科普”内容,加强对虚假摆拍、宣传的监管力度、惩治力度,让流量回归理性,这才是对网民用户最大的负责。
来源:云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