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到隔壁湿地公园上课去!”张家港市暨阳湖畔春意盎然,近日,该市世茂小学的孩子们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观察萌动的春意,并认真记录春天的特点和变化,探索湿地奥秘。作为“苏州市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示范自然学校”,该校依托一墙之隔的暨阳湖湿地公园,积极构建“绿野寻踪”湿
张家港深化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学校主阵地,融合家庭、社会,实现三轴驱动。
“走,到隔壁湿地公园上课去!”张家港市暨阳湖畔春意盎然,近日,该市世茂小学的孩子们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观察萌动的春意,并认真记录春天的特点和变化,探索湿地奥秘。作为“苏州市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示范自然学校”,该校依托一墙之隔的暨阳湖湿地公园,积极构建“绿野寻踪”湿地文化课程,开展系列“走出去,请进来”实践活动,实现自然、校园、社会、家庭等学习场域的相互融通,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把课堂开在湿地公园里”,是世茂小学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展示,也是张家港市深度融合多方资源,持续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缩影。近年来,该市深化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学校主阵地,融合家庭、社会,实现三轴驱动,着力构建新时代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2024年1月,该市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市。在张家港,学校打破围墙、家长走出焦虑、社会伸出双手,共同奏响一曲协同育人的美妙“和声”。
学校引导:从育人“主阵地”到资源整合“枢纽”
今年寒假期间,张家港市人民法院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张家港市实验学校和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师生走进法庭,“零距离”感受法治文化。“我们不仅参观了解了法庭设置、法庭纪律、庭审流程等相关知识,还作为‘小法官’和‘小律师’模拟参与庭审,收获满满。法律真是太神圣了!”张家港市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施煜棐兴奋地说。
孩子们走进法院提升法治素养,法官们深入学校播撒法治的种子,在张家港,学校与法院“双向奔赴”,携手共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023年12月,张家港市教育局与张家港市人民法院联合启动“一校一法官”项目,由108名法官、法官助理担任全市111所中小学校园法官,着力维护学生权益,预防学生犯罪,织牢织密未成年人法治保护网。2024年,校园法官们走进学校,相继开展国旗下的法治课、法治座谈会、家校联动讲座等130余次法治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覆盖3万余名师生家长。
“过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专兼职心理教师,力量有限。现在有了‘心理副校长’,我们更有底气了。”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南校区校长蒋秋华说。2024年5月,在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启动仪式上,张家港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专项基金成立,首批中小学“心理副校长”获得聘书。该市教育局联合公检法司、卫健、妇联、团市委等部门,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医疗机构专家走进校园,为全市10万余名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筛查、危机干预等服务。
“教育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片森林。校家社协同育人,是张家港教育发展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答案。”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成家武说。近年来,张家港市教育局联合各部门先后印发《张家港市关于加强青少年生命健康关爱工作的实施方案》《张家港市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张家港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行动指南(试行稿)》《张家港市2024校家社协同育人行动工作清单》等系列文件,达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理论三角、机制三角、角色三角“三个三角”价值共识,“一校一法官”“心理副校长”“幼邻幼—失爱儿童关爱”“延长线—驻校社工”……一个个协同育人项目走进校园,学校这片教育主阵地成为资源整合枢纽,持续探索更加多样的协同育人行动。
家庭尽责: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赋能”
“学校每次组织家庭教育活动,我都积极报名参加。以前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现在明白了,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张家港市第一中学一名七年级学生的家长这样对记者说。作为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早在2014年就组建“心之舟”心理志愿者服务站,并于2018年建成“银杏林”幸福家长驿站,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讲师团,定期邀请家庭教育名师菜单式开设“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讲座,提升家长学习力,促使其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与学校共同擘画教育同心圆。
如何有效提高家长参与积极性,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2016年,张家港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成立独立建制的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并督促学校选择合适的场所空间打造“幸福家长驿站”阵地,通过实施课程和开展活动,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看见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全市86所中小学都建有线下家长学校,家长从孩子入学起就参加科学家教知识学习活动。
在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小学,每个班级门口都有一块电子显示屏,除了可以查看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上课情况等,还可以看到每个孩子在家中素养发展的记录情况。“我们的素养记录分为四个板块:劳动、健康、文明和阅读。每个月都会发布不同任务,家长观察孩子的表现并进行评价。每学期末,我们会结合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对孩子进行综合评价。”该校校长张峰说。家长和教师们一起观察、评价,共同陪伴和见证孩子的成长。
检察官走上讲台,与孩子们聊聊检察官和法律的那些事;教室变成急救现场,医生带来生动的心肺复苏课……主讲人有一个共同标识——学生家长。在张家港市实验学校,“家长进课堂”活动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学校定期邀请交警、法官、建筑师等各行各业的热心家长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职业优势与兴趣特长,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丰富孩子们的课程体验。
社会支持:从“等上门”到“送上门”
在现代工厂感受科技力量,到非遗场馆感受江南水乡风土人情,走进张家港市城市展示馆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近日,张家港市2025年度“5+2小小文旅推荐官”寒假馆校研学活动收官,全市10万余名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开阔视野、收获知识。
“5+2”馆校研学联动项目是张家港市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生动案例。2021年底,张家港市教育局联合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精心策划“5+2”馆校研学联动项目,并持续开展系列活动。“我们共印发馆校研学地图8万多份,以文化场馆服务送进学校、学生走进文化场馆等形式,借助公共文化场馆高质量的社会教育项目,开展趣味十足的文化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张家港市教育局副局长杭铁介绍说,学生登录“今日张家港”App,即可进入“5+2”馆校研学服务平台,场馆信息和近期研学活动一目了然。截至目前,全市约83万人次学生参与“5+2”馆校研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校家社,皆可为师焉。”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诞辰,2024年,张家港市将这一天定为校家社协同育人促进日,“1018”谐音“邀您益帮”,打通协同育人生态建设“最后一公里”。首个“邀您益帮”主题活动隆重举行,全市报刊媒体、校园大屏幕、城市地标屏幕等积极传播和推广协同育人金句和案例,增强公众对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认识和支持。张家港市教育系统“心树林”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家庭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三进”百场宣讲活动,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对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推进机制和方式予以明确。张家港市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方向更加明晰,脚步更加坚定。“我们将继续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联动和融合,着力推进‘教联体’建设,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走深走实,努力将协同育人‘实验区’升级为‘示范区’,为全国提供‘港城经验’。”成家武表示。
作者:李剑
编辑:沈新雨
来源: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