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仅4年,这家宁波企业何以弄潮“低空经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09:58 4

摘要:3月20日上午,香港低空经济监管沙盒启动礼举行,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可以衍生一系列产业,应用场景亦非常广阔,潜力巨大。除了能够提升城市管理和商业效率,更可以为市民带来智慧生活新体验,成为经济的新增长引擎。”活动现场,入选香港

在香港离岛区上空,一场以“低空经济”为名的科技革命拉开帷幕。

3月20日上午,香港低空经济监管沙盒启动礼举行,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可以衍生一系列产业,应用场景亦非常广阔,潜力巨大。除了能够提升城市管理和商业效率,更可以为市民带来智慧生活新体验,成为经济的新增长引擎。”活动现场,入选香港首批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的十大项目参展,顺丰、美团、翼新智能赫然在列,更多项目则来自高校与学术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翼新智能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企业,且企查查数据显示,其于2021年8月成立至今还不到4年。

如何理解其中的“含金量”?据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介绍,当时,香港首批有关低空经济的“监管沙盒”试点项目收到来自全球72份申请,不乏结合人工智能分析、自动识别系统、演算法、高精度定位等技术的建议。

在结果尚未公布之前,《浙商》杂志记者也咨询了专业人士,他表示,这72家企业均是行业佼佼者,“谁能胜出,真不好说。”

这家年轻的企业是如何做到的?其在技术上有哪些亮点?入围香港“监管沙盒”除了秀肌肉,还将为企业发展带来何种挑战与机遇?低空经济在之江大地上何以迅速蓬勃发展?

风马牛不相及?“薄发”背后是“厚积”

翼新智能成立于2021年8月,但其创始人吴昌永的创业故事,却要从1993年说起。彼时,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吴昌永下海到宁波创建宁波立新电控设备厂,从事高低压配电柜设备研发生产,并深耕于此三十余年,成为为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厂”建设数据中心的供应商。

成绩斐然,但吴昌永却总有一股危机感,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不确定性扑面而来,“我一直担心企业会倒闭。”2017年前后,吴昌永频繁穿梭于深圳、香港之间,对新兴科技产业发展动态作大量调研,“深圳是中国科技产业的前沿阵地,香港更是汇聚了全球的先进理念和创新资源。我想去找我们的第二增长曲线。”

彼时,吴昌永之子吴宁恰好在深圳工作,接触了大量无人机与电子线路板相关行业人士,父子俩一拍即合——进军无人机。

“那时,低空经济的概念还未广泛传播,我只是单纯觉得无人机代表着高科技,而传统的配电柜制造业未来或许会面临发展瓶颈。”吴昌永毅然带领企业开启二次创业征程,成立宁波翼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无人机和低空经济赛道,并多次通过政协等渠道就“低空经济”相关议题建言献策。

“我们最初的应用是从宁波中心血站到宁波李惠利医院的血浆血液配送,缩短了救命的时间,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应用,也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布局商圈与民宿的外卖配送,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实现1分钟飞行1公里,接下来,只要我们的‘机场’布得够密集,成本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吴昌永谈到,他们如今已经实现了宁波“老三区”全覆盖,如今还开发了无人机送文件功能,已与宁波江北一家大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单程运送成本仅约5元,“关键是要大量推广,让大众能够接受新事物。从新鲜感到常态化需要一个过程。”

据介绍,目前,翼新已开通 30 多条无人机航线,广泛应用于医疗、商圈、智慧社区等多个场景。

对于此次入围香港首批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项目,吴昌永感到惊喜,同时,也愈加感受到“耕耘终有收获”。虽在外界看来,配电柜制造与无人机研发看来确实“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对工艺的高要求是一致的,这也是翼新能够在低空经济快速占据身位的关键之一,“当然,优秀团队的协作同样重要,集众家之长,才能快速发展。”

翼新在创立之初就组建了一支多元化的团队,并规划向股权更稀释的公众公司发展,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我不希望翼新像立新一样,100%的股权都在我这里,这样是做不大的。要向阿里巴巴学习,把股权稀释给所有的员工,才能做大做强。”

此外,吴昌永也在2023年时投资当下正热的迅蚁科技,并与之形成紧密合作,迅蚁RA3无人机便是由翼新智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制造。

答辩现场谈“塔吊惊魂”换得产学研合作新机遇

在这次“监管沙盒”试点项目答辩时,有一位专家曾问,如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该如何解决?

“我们的每一台无人机都装了‘降落伞’,如遇到特殊情况失速,它就会自动打开,这能够保证地面人员人身安全。”吴昌永答。

“如果遇到动态的障碍呢?”专家接着追问。

这是极小概率事件,但也是无人机大面积铺开应用后必然会发生的,许多答辩者只有预想方案,但吴昌永因较早实现批量化,确实已经历过一场“塔吊惊魂”。

在2024年一次寻常的配送任务中,无人机在飞越某建筑工地时,正在作业的塔吊起重臂突然转向。“砰——”一声巨响,二者迅速相撞。

“因为此前在建设初期,工地的建筑还没有造到那么高,这一航线从没有出过意外。”吴昌永介绍,因为无人机在空中飞行时速是60公里/小时,遇到这样的动态障碍是无法快速悬停的,“这次意外虽没有导致无人机直接下坠,但其飞到目的地后,因相关元件受损,无法下降,最终是后台人工强制降落。”

专家对此回答更多是肯定,他还给吴昌永推荐了香港大学一支研发避障功能的团队,希望校企能够促成成果转化。

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浙江联络处主任刘铭德所说,香港的工业发展虽大不如从前,但研发能力还是很强的,“只是研发到落地应用的速度很慢,如果能够与浙江企业实现产学研合作,再好不过。”

吴昌永也很珍惜这次机会,如今,他已加入中国香港低空经济协会并担任副主席,他很期待能够与包括香港在内的更多地区的大学合作,进一步促成低空经济更高质量发展,“这其实是参与‘监管沙盒’试点申请带来的意外收获。”《浙商》杂志记者与他对话时,申请结果尚未确定,但他已感觉到这条路选对了,“无论是否能突围‘监管沙盒’,我们在低空经济的路已经走得更宽了。”

刘铭德也表示,当翼新的宁波经验在香港落地并获得认可,未来走向东南亚甚至全球市场,都有了更多底气,“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企业家智慧又实在,眼光胸怀也开阔,与香港优势互补,一定能够形成很好的配合,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Lalamove是香港本土拥有全球领先即时物流实战经验的独角兽企业,我们有在无人机应用领域的技术专长,这是一个‘场景经验’与‘核心技术’互补的合作模式。我们将以药品、医疗保健品和文件作为配送测试对象,将货物配送至香港离岛地区,在解决中小企业物流痛点和降低成本的同时,验证无人航空物流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可靠性。”吴昌永谈到,目前,Lalamove的业务已经拓展至全球13个市场,超过400个城市,覆盖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地区,两相协作,翼新智能能够助力Lalamove的复杂场景配送,Lalamove也将加速翼新智能进入东南亚市场、中东市场,拥抱国际化。

热潮之下正是沃土

事实上,吴昌永与翼新智能只是浙江近年间低空经济迅猛发展的一道缩影。从通航飞机龙头万丰奥特,到无人机物流运行新贵迅蚁科技、专注安全应急无人机研发生产的铁石安全科技等,从万丰航空小镇到建德通航小镇再到余杭喊出“中国飞谷”建设口号,浙江正掀起低空经济发展热潮。

沃土之上,机敏的资本与投资人们也快速锁定新兴行业,锁定来自未来的确定性。

普华集团董事长曹国熊早在一年前,就敏锐感知到低空经济是正在崛起的下一个万亿产业新赛道,“其中低空的操作系统是最核心的,我们已经布局投资,同时关注载人飞行器的研发进展。”在他看来,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政策的开放和扶持,如果能跟新能源车一样,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力形成优势,那么它有望成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浙商银行为代表的一大批金融机构也正锚定“低空经济”,激活新质生产力“主引擎”。2月28日,在浙商银行的直播间里,曾邀约浙江大年科技有限公司共话无人机“海东青”的故事。

大年科技是以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生前创立的唯一一家无人机科技创业公司为基础,在浙江省、宁波市和余姚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传统的勘探需要翻山越岭,而我们的无人机只需飞一次,就能给地球做‘CT’,精准找到各类地下矿藏的蛛丝马迹。”大年科技副总经理朱先生介绍,大年科技的无人机,核心竞争力便在于其挂载的高精度航磁探测仪——这一“眼睛”能捕捉到地表下数千米的磁场变化,数据传至后台,大年便利用自主研发的,融合大量地球物理学科大数据的推演软件,协助地质勘探工作者寻找“地下宝藏”。

“它不仅能‘找矿’,还能勘察海底光缆定位、未爆物排查,好比为大地勘探安装了‘扫雷外挂’。”朱先生表示,目前,大年无人机已落地160余项工程,累计产值破2000万元。

一直以来,地质勘探是跋山涉水,肩挑背扛,甚至是以身涉险。2012年2月,国内有三位地质工作者前往西藏自治区某地开展工作,3人连同车辆、设备同时失踪。“这件事让黄大年教授很痛心”,他深知,国家培养一名成熟的地质工作者需要消耗非常大的精力与财力,应该开发无人机进行野外勘测,减少恶劣天气、复杂地形可能带来的人员伤亡。

彼时国内无人机技术刚起步,黄大年教授带领团队誓要打造“巡天探地问海”的国之重器。遗憾的是,黄大年教授在研发推进的过程中去世。“他的博士生唐水亮博士接过了任务,带着大家把初代‘海东青’从图纸变为现实,并持续迭代。”所幸团队不负所托,接连攻克重载荷、长航时等技术壁垒,让中国无人机航磁探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2024年10月,由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牵线搭桥,浙商银行宁波余姚支行了解到浙江大年科技有限公司在无线航磁探测技术研发上的融资需求。面对企业处于初创期、资产较少、在他行授信困难的困境,浙商银行迅速响应,以科创共担场景业务为切入点,通过“多方风险共担模式”,为大年科技批复了一般授信额度100万元,并投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企业研发,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来源:《浙商》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