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想着总算可以放松一下了,没想到路过小课室就看到一面锦旗,打开门,看到的是已经拿到offer又跑回来准备雅思和后续的院校面试的学生。
前两天学生们第一批offer下放:
一心冲港理L同学刚完成港理面试;
大学绩点72,我最担心的C同学拿下梦校伦敦艺术大学LCF的时尚营销与可持续offer;
前期多次鸽课被“劝学”几百次的W同学在伦艺LCF的时尚创业与创新 VS 南安普顿时尚管理中纠结选谁......
还想着总算可以放松一下了,没想到路过小课室就看到一面锦旗,打开门,看到的是已经拿到offer又跑回来准备雅思和后续的院校面试的学生。
原来是因为他们觉得跟我待在一起学习,很有氛围啊。
-适合学员-
渴求 学术深度与设计实践双突破 的六边形战士;
需同步攻克 作品集+期刊论文+职业转型 的多线程挑战者;
对时尚充满热爱但缺乏系统性认知的 “潜力素人” 。
-教学成绩-
指导学生成功申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金斯顿大学、南安普顿大学......
催学生学习、陪学生学习、带学生学习是我这一年来的日常。
每次看到学生“知难而退”,论文写不下去、项目做不动就玩消失,我就知道,我的角色不仅是“老师”,更是那个在他们想放弃时拽一把的人。
W同学是论文困难户,论文综述和我打了三周太极都没交上来,不是英语文献看不懂就是选题找不出,难度高到他甚至“逃课溜号”,让我梦里都怕他哪天和我说:学校——不申了。
为了让W同学“乖乖就范”,我第一次尝试在教室角落摆“专属宝座”,要求他每天坐隔壁和我一起啃文献。
从“看不懂术语”到两周肝出一篇论文,如今他手拿offer继续坐在“宝座”上备战雅思,调侃:“那张椅子,简直是我的‘学术充电桩’。”
学习时唉声叹气的W同学(和隔壁的我)
L同学则是自律狂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但抵不住困难太多,前路太遥远,差点放弃。
记得为了构建品牌宇宙,L同学从服装设计跨界到香薰蜡烛,看着琳琅满目的配料表,发现还得从头学香薰制作时,汇报的声音都快哭出来了。
后来我们翻出香薰教程,一起准备配料、调试蜡油、准备模具,直到第一根手工蜡烛成型。那一刻她眼睛亮晶晶的:“原来跨界也就这样!”
后来她的作品集里,香薰、服装、鞋靴、文创丰富了品牌的形象,大胆跨界门店陈设、品牌视觉,一个品牌灵魂在她手下诞生。
跨界不是难事,有问题干就完了的思想推着她把这趟申请季走完。并在港理面试官前镇定自若地讲述属于自己的设计思路。
L同学学习做香薰时的照片
长此以往,我和学生的关系突飞猛进。
一开始我还想建立“纯正”的师生关系,但又要为学生解决焦虑、又要讨论学习问题、同时他们压力太大还得带着一起捏捏(就是下图这些软软的小东西,按压它们很解压)释放压力:
如今“良师”称号后免不了“益友”的跟随。
学生赶ddl熬夜,我们就一起学到大厦关门;学生不愿上课,我就找到家长先把人送过来“盯”着学;学生参加完面试我们一起复盘港理的“特立独行”。
PS:为后续有申请香港意向的同学提个醒,近几年香港留学是彻底火了。
当其他院校还处于老师单独面试学生时,香港理工大学是群面,也就是让四五个学生同时面试,学生能听到彼此是如何回答问题,水平高低老师一目了然。
如果想申香港,背景材料一定要准备到位,竞争难度远超大部分人的想象。
每年申请季,都会有学生问我:“老师,我感觉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热爱服装设计,这行业的情况您也知道......申请硕士,我有转赛道的机会吗?”
他们的焦虑我懂——时尚产业正经历一场革命。
如果说服装设计是露出海面的璀璨冰峰,那么支撑它的,是水下庞大商业体系,而更多岗位如视觉陈列、采购、买手、品牌营销、公关、商务拓展等等组成了巨大的支撑结构,占据极大的工作市场。
与其在极其考验天赋的服装设计道路上摸爬打滚,卷入圣马丁、LCF、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等天才培养皿的竞争,期盼自己能做下一个 Alexander McQueen,不如找到交叉学科方向,走一条更适合普通人的道路。
Alexander McQueen 在圣马丁毕业秀一战成名,那一届其他毕业生都成为了衬托他的绿叶
时尚管理,作为服装设计与商科交叉的专业,既能让这些同学发挥原本服设背景优势,又能把商科理论知识结合进来,让这些学生在后续就业选择上品牌管理、零售运营、买手与商品企划、数字营销、咨询与市场研究等都能入行。
可以说是肉眼可见最适合服设学生转行的专业。但目标明晰,走向目标却没那么简单,总体来说,主要是有两个硬骨头要啃,它们也是难倒大部分学生的“真凶”。
第一点,要有思维上的转变,即作品集准备将从一开始为某一主题设计服装,改为贯穿全程的品牌策划,从产品来源、品牌营销、商业店铺布局全覆盖,产品本身作为品牌的具象化产物,自然也不能忽略。
所以进入时尚管理,系统性思维就很重要了。正是因为学习过程中各位同学要涵盖上述内容,才为后续打开了宽广的就业思路。
第二点,想敲响商科大门,一篇期刊免不了。但能投到国家级,已经够用了。
许多设计同学在设计保研和留学过程中,很少会考虑用期刊为自己加分。毕竟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更强的学科,参加国际竞赛把作品一亮出来,水平自见分晓。
但当前的时尚产业,包括大部分行业都开始走向饱和,正向着“知识密集型”进化。
学生今年的期刊成绩(部分)
而期刊又有“三重价值”:
学术背书:无论保研还是留学,期刊代表的“行业研究能力”,都能为各位同学与他人竞争时推把手;思维训练:写《浅析巴斯尔服饰在影视中的应用及对现代服装的影响》时,L同学不得不梳理百年时尚史,这让她在面试中从容应对“复古风潮的商业化路径”刁钻问题;行业入场券:转专业路上,如何证明自己有相应的研究水平与实力,竞赛、论文、推荐信缺一不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期刊再难,咱都得啃。
但期刊研究与作品集也有相似之处,都是从选题、调研、写作一步步形成,研究领域众多,主题同样可以很“时尚”。
只是在此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瞄准不同期刊“喜好”,精准投递。
比如文化考古时,可以研究从《繁花》的旗袍到《沙丘》的废土风,影视服装如何反哺消费趋势?
这类论文更适合投放到一些与国家文化传播相关的期刊中,像L同学前面提到的《浅析巴斯尔服饰在影视中的应用及对现代服装的影响》文章就被《美丽中国》录用了。
又比如作为当今热门方向,环保、时尚、可持续仍有许多可挖掘空间,后续申请时,因为论文能为个人加上“关注可持续”的title,也能被注重这类主题的院校优先录取。
投刊时,这类文章就适合往环保类期刊投了,如X同学的《服装产业的定制化与可持续生产创新》便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电力科技与环保》杂志录用。
这么一来,各位同学是不是又觉得自己可以了?
所以在我看来,作为老师,我陪着这些学生长跑,申请梦校offer固然重要,但更大的价值在于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让他们发现其实上手了,事情也就那样。
而这,也是他们最愿意跟着我学习的地方。
来源: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