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
2. 《高血压的诊断与管理》,《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第61卷第10期
3.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演变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1年第19卷第4期
4. 《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诊断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第48卷第6期
体检时医生告诉你血压高了,让你注意饮食,甚至有人直接给你开了降压药。但你自己感觉良好,回家一测,血压似乎又正常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血压140/90以上就一定是高血压吗?可能很多人被误诊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被大众误解已久的问题。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的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但这里有个关键点,那就是——测量方式、测量环境、测量次数!
很多人被误诊为高血压,正是因为测量方式不对。
在医院测的血压高,回家自己测又正常?
这可能是“白大衣高血压”!医学研究发现,大约15%-30%的人在医院测量血压时,由于紧张等因素,血压比平时高出10-20mmHg。而回到熟悉的环境后,血压就会恢复正常。
这种情况并不是真正的高血压,而是一种环境性血压波动。
另一方面,有些人平时血压正常,但在家里、单位或其他环境下,血压反复升高,这可能是“隐匿性高血压”,比普通高血压更危险,因为它容易被忽视,导致长期的血管损伤而不自知。
所以,仅凭一次测量血压高,就说你是高血压,这显然不够科学!
我有个朋友老张,50岁,公司体检时被查出血压150/95mmHg,医生直接建议他开始服用降压药。
老张一听吓坏了,赶紧找我咨询。我让他先别急,回家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连续测一周看看趋势。
结果发现,他在家测的血压基本正常,偶尔高一点,但远没有体检时那么离谱。
后来,我建议他去做动态血压监测(ABPM),也就是24小时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他的平均血压是正常的,只是白天偶尔有短暂升高。
最终,经过详细评估,医生告诉他:你不是高血压,只是偶尔压力大时血压会上升,调整生活方式就行,不需要吃药!
这件事让老张感慨万分:“要不是再三确认,我可能就要开始终身吃降压药了!”
只测一次血压,就断定是高血压
标准做法是:至少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测量多次,才能下结论。
如果医院测得高,建议回家自己测,或者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看看全天的血压变化。
血压高就必须吃降压药
不是所有的高血压都需要立刻吃药!如果只是轻度升高,首先应该调整生活方式,比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很多人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血压自然就降下来了。
年轻人不会得高血压
现在高血压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了。长期熬夜、饮食不健康、压力大,都会导致年轻人血压升高。
有研究显示,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接近10%。
血压降得越低越好
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健康!对于老年人,血压过低可能导致头晕、跌倒,甚至增加脑梗风险。
所以,血压管理要个性化,不能一味追求低血压。
正确的测血压方式:
· 测量前30分钟不要喝咖啡、茶,不要抽烟,不要剧烈运动。
· 坐着测量,手臂要放在桌子上,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 至少测两次,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
· 连续测一周,记录每天的血压变化。
如果怀疑自己是“白大衣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可以去医院做动态血压监测,这个比单次测量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很多人以为,一旦得了高血压,就只能终身服药。但其实,早期高血压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的!
· 减盐: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大约一啤酒瓶盖的量)。
· 多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
· 控制体重:体重每减少1公斤,血压大约能降低1-2mmHg。
· 戒烟戒酒:烟酒都会增加血压波动,长期吸烟者高血压风险更高。
有研究发现,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约30%-50%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避免吃药,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血压140/90以上,并不一定就是高血压!关键是要看测量方法、环境、次数,以及全天的血压趋势。不要轻易接受“高血压”这个标签,更不要盲目吃药!
如果你被医生告知血压高,先冷静下来,自己在家多测几次,或者去做动态血压监测,看看真实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比吃药更重要!
健康的血压管理,不是简单的“140/90”这么机械,而是要看整体情况,科学判断,不被误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