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个问题在她的内心不知问了多少遍,直到术后6小时,当女儿请她喝上热腾腾的小米粥时,她才真正领悟到:这场没有气管插管、没有胸腔引流管、不留置导尿管且术后当天即可回家的医疗体验,已悄然改写了自己对手术的认知。
2025年早春的北京,52岁的李女士在协和医院日间手术中心走廊来回踱步。晨光中,她反复确认着手机备忘录:
7:00 入院
8:00 手术
13:00 下床活动
16:00 出院…
作为一位即将接受肺结节切除术的患者,这样的手术流程令她既期待又忐忑。
“真的不用住院吗?”
“手术会那般轻松吗?”
这两个问题在她的内心不知问了多少遍,直到术后6小时,当女儿请她喝上热腾腾的小米粥时,她才真正领悟到:这场没有气管插管、没有胸腔引流管、不留置导尿管且术后当天即可回家的医疗体验,已悄然改写了自己对手术的认知。
在众多普通人的传统认知中,肺部手术怎可能不住院呢?那可是开胸切肺的“一场硬仗”,至少需要3~5天的住院观察,而且患者身上也得是“各种装备”,种种必备导管纵横交错,共同经历一场漫长的恢复期。
确实,传统胸外科手术的确要气管插管维持呼吸、深静脉导管输送药物、胸腔引流管排出积液、导尿管维持排泄……这些均是维系生命的必须,然而这些“钢铁枷锁”虽保障了手术安全,却也让患者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创伤。
记得去年冬天,我接诊了一位患者,是72岁的王老先生。三年前,他曾在外院接受肺癌手术,那次经历让他对手术室充满恐惧:
“全身插了6根管子,每一次呼吸都像刀割一样疼。”
老先生每每提及,脸上都禁不住流露出那痛苦的狰狞。这种创伤记忆,让无数患者对胸外科手术望而却步。
而今,在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一场温暖革命正在改变这一切。通过技术创新,已能够实现“无管化”(tubeless)手术,也就是说,患者可以不再需要气管插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等传统导管,大大减轻了术后不适。
这种颠覆传统的手术模式,正是协和胸外科日间手术中心领航开展的“无管化日间手术”。与传统胸科手术需住院观察不同,它通过精准的微创技术、优化的麻醉方案和全程管理模式,实现“当日手术、当日回家”的医疗奇迹,将患者手术创伤最大程度降低。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胸外科日间手术中心团队正在完成一场精密的“分子级”操作。
4K超高清成像系统将病灶放大,胸腔镜分离钳以毫米级的精度游离血管,智能能量平台实时止血。
麻醉团队同具突破性,为患者的手术同步实施“清醒麻醉”方案。术中进行的精准神经阻滞,结合计算机控制的靶向镇静,使患者在术中能够保持自主呼吸,术后半小时即可完全清醒。这种“无气管插管”技术避免了传统气管插管引发的咽喉损伤和肺部正压通气损伤,使患者术后即刻恢复生理状态。
在协和胸外科的日间手术中心,每个细节都闪耀着医疗智慧:
1 精准定位技术
采用4K影像荧光系统、肺结节三维重建技术,介入科精准定位肺结节,缩短手术操作时间至平均30分钟以内。同时采用单孔手术联合“无痕缝合”技术,让术后瘢痕几乎不可见。
2 精准麻醉革命
采用靶向神经阻滞替代传统全身麻醉,采用喉罩替代传统双腔气管插管,患者术中保持自主呼吸。就像给疼痛神经装上“智能开关”,既保证无痛又不影响生理机能。
3 全流程加速康复
从术前6小时个性化营养支持,到术中恒温液体管理,再到术后数字化远程康复训练,每个环节都经过上百例临床验证。
“不用插管真的安全吗?”
“当天回家会不会耽误病情?”
面对患者最常见的疑虑,我们用数据说话:
肺结节切除手术平均耗时仅28分钟,术后6小时离院率达96%,并发症发生率低于3%。
这些数字背后,是手术室、麻醉科、胸外科团队协作,技术创新改良的积累,更是对“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坚守。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经济学价值:“无管化日间手术”较传统胸外科手术模式节省费用约25%,病床周转率提升3倍,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帕累托改进”。
“从入院到出院,像经历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
青年教师王先生这样描述他的手术体验。作为早期肺癌患者,他在周三完成手术,两周后已站在讲台授课。这种“无缝回归”的生活状态,正是日间手术赋予患者的珍贵礼物。
在协和胸外科的病房走廊,挂着许多患者手写的康复日记。其中一位年轻女孩这样写道:
“本以为手术会留下蜈蚣般的疤痕,没想到只有两个小点,就像被玫瑰刺轻轻扎过。”
这种身体尊严的维护,正是现代医学的人文精髓。
“最让我感动的是出院时收到的康复提醒锦囊。”
李女士展示着出院小结里通俗易懂的康复指导医嘱,以及手机里安装的远程康复训练小程序。
“日间助理还给我们预约了主刀医生及康复科医生复诊的号,这样太方便了。有问题还可以直接通过助理微信随时沟通。”
这种“出院不离院”的延续管理,正是协和日间手术的人文密码。据统计,该中心术后48小时随访率达到100%,95%患者表示“有这样的团队,我们在家休养才更安心”。
协和医院日间中心作为全国日间医疗质量规范化管理哨点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日间医疗服务能力、延伸日间医疗服务范畴、丰富日间医疗内涵。创新是医疗的原动力,相信未来随着5G远程康复系统的上线,日间手术中心将延伸为“云端医疗社区”。患者居家即可完成伤口评估、呼吸训练等核心康复项目,智能药盒会准时提醒用药,VR系统还能还原手术室场景进行心理疏导。这种“无边界医疗”生态,将重新定义外科治疗的时空维度。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医疗不该是冰冷的器械交响,而应是充满温度的生命协奏。协和胸外科用“无管化日间手术”证明:医学进步的本质,是让治疗过程越来越贴近生活本真。当手术不再意味着漫长等待和身心煎熬,当医院成为传递希望的中转站而非人生驿站,这或许正是现代医学最动人的进化方向。
“日间手术不是缩短住院时间,而是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协和胸外科主任李单青教授如是说。这支创造“中国速度”的团队,正在用厘米级的切口,丈量着医者仁心的广度;用分钟计的治疗时长,延展着患者生命的厚度。
医学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技术的复杂,而在于让患者回归生活的简单。协和胸外科 “无管化日间手术”,用最温暖的方式诠释着这个真理。当医疗技术遇见人文关怀,当医学精度碰撞生命温度,我们终于可以自信地说:“这个时代的外科手术,既能斩除病魔,亦可温柔待你。”
【版权声明】 《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及版权存疑,请发送邮件至medj@pumch.cn,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文部分图片由AI辅助制作,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科普内容仅用于大众健康知识普及,读者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自行处置,以免延误治疗。治病就医相关需求请于北京协和医院APP线上或线下就诊。
来源:协和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