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走出「舒适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1 10:28 3

摘要:简单来说,MindVLA就是理想自研的机器人大模型,成功实现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行为智能统一整合,基于此,MindVLA是一个能与用户沟通、理解用户意图的智能体,也是一名能听得懂、看得见、找得到的专职司机。

3月18日,理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负责人贾鹏在NVIDIA GTC 2025发表主题演讲。在这场演讲中,理想发布了其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MindVLA。

简单来说,MindVLA就是理想自研的机器人大模型,成功实现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行为智能统一整合,基于此,MindVLA是一个能与用户沟通、理解用户意图的智能体,也是一名能听得懂、看得见、找得到的专职司机。

如果说iPhone 4重新定义了手机,那么MindVLA则重新定义了自动驾驶。基于这套下一代自动驾驶技术的最佳实践,及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理想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这表明,围绕着AI也即人工智能领域,理想已经初步进入了一个「技术产出期」。

事实上,这种围绕着技术做迭代,推动企业向新阶段迈进的信号,从不久前理想2024年财报发布后,已经能够明显感知到。也恰恰是从这个节点开始,理想实际上开始走出自己过去在增程式技术路线的「舒适圈」。

在财报发布当天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理想全面回应和解答了投资者们抛出的问题,围绕着新的产品、技术路线及企业发展战略,给出了一套详细的打破、定义再到重建「舒适圈」的系统性方法论。

|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20%的毛利率「红线」

了解行业经营基本面的人都知道,过去的2024年,汽车行业过得并不容易。价格战白热化、企业分化、全球化触礁,面临愈加普遍的「增收不盈利」的困境,身处其中的参与者们,既要保持规模扩张的速度,又要平衡利润与转型的压力。

2024年,理想汽车的整体毛利率为20.53%,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还能把企业的整体毛利全年水平保持在20%以上的,除了比亚迪只有理想!相比之下,吉利和奇瑞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仅为15.6%和14.8%,蔚来和小鹏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别为12.2%、18.7%。高毛利不仅预示着,去年MEGA的负面效应已经得到完全稀释;也让外界对无智能不豪华有了重新的感知。

但对比理想2023年同期23.5%,以及2024年第三季度21.5%的毛利率为参考,逐渐下降的毛利也变向驱动着理想汽车要快速迈出舒适圈,找到新的增长点。

要知道,在理想内部,20%的毛利率水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红线」。用理想汽车CEO李想的话说,作为智能电动车企,20%的毛利率是衡量一家企业过去一年经营成果的「健康门槛」。如果按照这一逻辑进行延展,意味着理想在上一发展阶段,尤其围绕着增程技术路线的「产品红利期」已经临近撞墙期。

过去几年,凭借 「可油可电」的产品特性和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理想在20-40万元价格带构建起强大「护城河」甚至「舒适圈」。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处于「爬坡期」的背景下,理想以37.6万辆的销量成绩成为中国第一家年营收突破千亿元以及第一家实现年度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但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持续发展,这种过度依赖增程式的技术路线正在遭遇瓶颈,无论是销量、毛利还是品牌认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增程式已经难以支撑理想继续向更高以及下一阶段的发展去做迈进。数据显示,2024年,在理想L系列中,仅上市不久的L6实现短期内的销量爆发,其余车型销量均同比下滑24%-34%。

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理想在过去一年「增收不盈利」的几个重要原因:1、产品溢价低,L6将价格下探至25万元,在推动销量向上的同时,也稀释了理想的整体利润;2、增程式路线的「瓶颈」带来的销售费用增长,2024年,理想的销售成本达到1148.04亿元,同比增加19.1%,增速显著快于营收增速;3、开展金融政策牺牲利润,去年四季度,为了L6的促销以及冲击50万销量,理想开展了三年免息的金融政策,相比于此前不可谓姿态不低。

随着行业对于纯电技术的倾斜,也让过去理想被终端市场视为“用实力打破偏见”的增程式技术越来越失去其「差异化」优势。当理想仍在吃增程带来的里程优势红利,宁德时代去年发布麒麟电池,将纯电续航带入1000公里时代;当理想仍在为5C超充技术的落地焦虑,昨天,比亚迪发布的超级e平台在技术鱼塘里捞出了充电功率1兆瓦(1000kW)的黑科技,实现了全球量产最快的充电速度。

2

像苹果一样打造新的「护城河」

理想并非看不到这样的趋势,相反,从去年MEGA的上市到年末理想L6的推出,很多人都看到理想正在从原先的增程依赖向纯电市场进行开拓,试图寻找增程之外的「第二增量」。财报电话会上,理想也透露,今年将会发布两款全新的纯电SUV,其中,i8会在7月发布,理想i6会在下半年发布,“整体节奏和2022年理想L9和理想L8的发布节奏较为类似。”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想要追求更高的溢价和毛利空间,围绕着20%以上的毛利水平仅进行约束,理想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有没有的问题,还有好不好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理想给出的另一份答案是:AI,通过AI体系能力的建立,理想要像苹果一样,建立一套全新的围绕着技术、产品、生态的商业护城河。

今年年初,就有媒体报道,理想汽车战略管理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名为「智能汽车战略闭环」的管理方案,总裁马东辉将担任产供销联席会主任,接替此前由李想担任的职务。而李想则腾出精力专注于AI领域;去年年底,理想还举办了一场持续3天AI技术分享会,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这种广而告之的形式去让外界对理想在AI领域的动线形成感知。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理想围绕着AI去做技术迭代的特点像极了当年围绕着移动互联时代纵深布局的苹果。而之所以说两家企业有着跨越时间、技术和空间约束下的相似特点,源于两个企业在不同时代下基于不同技术核心的3个共性:

1、都是追求以技术深度为引导的垂直整合,苹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护城河」始于对芯片、系统、服务的全栈掌控,理想汽车则试图在智能汽车领域复刻这一模式,目前,理想已经在内部组建了一个500人的芯片团队,代号 "舒马赫" 的 NPU 芯片计划在今年内完成流片,在财报电话会上,理想还表示,2025年公司在整体AI领域里的相关研发战略投资会显著增加,并且主要依靠自身造血能力;

2、都聚焦于打造生态闭环,苹果通过iPhone、Mac、iPad、Apple Watch等设备构建的互联生态,将用户锁定在服务网络中,理想同样希望的是在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真正的终端企业,把未来所有在物理世界里会呈现出来的AGI终端想象成机器人,它要有感知的能力、决策和推理的能力、必要的执行能力、自身的反馈能力,最终实现像人一样工作;

3、都强调用户体验优先,回过头来看,苹果的真正成功之处,并非技术的绝对领先或超出,而是通过场景化的体验重构,让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习惯,而理想,比如理想的AD Max 3.0系统就是基于AI大模型,重点优化了包括暴雨夜视、儿童关怀等20个高频场景,这种关注「体验净值」而非「功能数量」建立差异的方式恰恰与此前对应了苹果“每天被使用却未被察觉”的设计哲学高度相符。

理想对苹果路径的追随,本质是在行业技术代际更替的临界点上,对商业模式的系统性改革。尤其站在今天整体规模向上、阶段性拔高的关键节点上,理想之所以从苹果身上找方法,学习和借鉴苹果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的方法论,不仅仅是在向纯电赛道进攻的过程中,对于品牌、产品和市场认可的进一步拔高,更是唤醒市场对于下一阶段对于理想的展望和期待。财报发布后,理想股价单日涨幅达7.3%,跑赢中概股汽车板块4.8个百分点。

3

理想的技术「黎明期」

理想将汽车的商业模式分为3种:一种是单纯的制造业,这样的体系下,毛利率维持在10%已经算是合格;一种是消费型,毛利率能达到20%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只有成为一家科技企业,毛利率才能更好的突破20%以上。如果从商业思维来思考,不难看到,今天李想对理想汽车的期待正在从一家消费性公司向科技型公司转变。

但需要强调的是,围绕着AI技术整个行业实际上还尚未没有迎来真正的规模商业化和技术红利,尚处于日出前的黎明阶段。李想自己也直言,「AGI一两年内还不具备更好的商业模式,所以本身并不赚钱(赚小钱的除外),是必要的投入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理想需要做什么?在从消费型到科技型公司转型,什么是支撑它拿到下个阶段的「入场券」?

在理想看来,还是要回归到汽车最核心、最本质的层面上来。因此,在财报电话会上,可以看到,围绕着2025年的战略规划,理想其实提出了很多非常「务实」的举措。

渠道方面,在502家销售门店的基础上,理想推出了「繁星计划」,计划与售后服务合作伙伴一起,在2025年在四、五线城市增加137家门店;同时,还将在全国高端商场布局超过200个零售展厅和60个快闪店,提高高端车型的转化率。这不仅是为即将上市的纯电i8/i6铺路,更是提前卡位AGI时代的高价值用户。

营销方面,面对越来越多品牌,理想也将在2025年重构营销体系。一方面迭代了一线销售队伍的作战队形,增加专职的线上直播队伍,扩大了获客的开口;另一方面,通过专职DCC外呼系统,呼叫中心人员配置,提高转化效率。

海外市场方面,目前理想也在按照规划推进,在去年围绕中亚、亚太等市场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的基础上,2025年继续增加在拉美、中东欧洲市场的投入,逐步开展海外市场的授权经销商工作,引入一批高质量、有经验的授权经销商加入,进一步扩充海外市场的增量。

基于这些支撑起理想现阶段市场预期的「基本盘」,叠加一系列围绕产品、运营、战略的既定动作,理想实际上建立了一整套短、中、长期的叙事逻辑:短期通过渠道扩张、营销重构等已验证的动作维持市场预期,中期海外策略加上今年两款纯电车型上市带来新的市场增量,长期则围绕AGI这一主线形成线性的发展框架,重新建立理想新的商业护城河。

来源:蜂鸣出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