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字最初显现在西周金文之中。周朝所提出的“德”的标准是“施实德于民”。儒家学派为更为深入地宣扬他们的学说,需要借助一些物质作为载体,于是总结了历朝对于和田玉的使用经验,尤其关注到统治阶层钟爱和田玉的感性经验,以儒家的道德观念来比拟和田玉物理性质的各类特征,
“德”字最初显现在西周金文之中。周朝所提出的“德”的标准是“施实德于民”。儒家学派为更为深入地宣扬他们的学说,需要借助一些物质作为载体,于是总结了历朝对于和田玉的使用经验,尤其关注到统治阶层钟爱和田玉的感性经验,以儒家的道德观念来比拟和田玉物理性质的各类特征,展开从物质至精神、感性至理性的理论构建,赋予和田玉以德行。
西周玉璧
就古代典籍的记载,论及玉德的先贤若依时代早晚来排序,则为管仲、孔子、荀子、刘向以及许慎等。
01-1、管子介绍
管子,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今安徽颍上人。生于公元前725年,死于公元前645年。管仲初事齐国公子纠,助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他辅佐齐桓公,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管仲被齐恒公尊称“仲父”。管仲著有《管子》一书,内容涉及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地理、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管仲对和田玉非常珍视,而且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例如“玉出禺氏之旁山”,“北用禺氏之玉”,“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藏布帛”,等等。
管仲
01-2、管子论玉九德
管子从他的道德思想出发提出玉的九德,据《管子·水地》记载:“夫玉之所以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岁,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这是管子论玉的九德。
其大意是玉之所以贵重,是因为它表现出九种品德,温润而有光泽,是它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它的“知”;坚硬不屈,是它的“义”;棱角分明而不伤人,是它的“行”;鲜明而不污垢,是它的“洁”;可折而不可屈,是它的“勇”;缺点和优点都表现出来,是它的“精”;华美的光泽相互渗透而不互相侵犯,是它的“容”;敲击起来,其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它的“辞”。所以君主把玉看得很贵重,把玉收藏起来作为宝贝,把玉剖开,制作成信符、吉祥之物,以充分体现玉的九种品德。
02-1、孔子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孔子
02-2、孔子论玉十一德
在管仲去世100多年后,孔子在西周“比德于玉”思想基础上,对玉德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提出了玉“十一德”,在和田玉上刻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礼记·聘义》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其大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问孔子:请问君子,世人为什么把玉看得很贵重而不把珉(像玉的石头)看在眼里呢?是不是因为玉很少而珉很多呢?孔子回答说:不是,并不是因为珉多才看轻它,也不是因为玉少才看重它。从前,就有人把玉德比作君子品德。玉温润而有光泽,就是仁;玉质致密坚硬,就是智;玉有棱角而不伤人,就是义;玉沉重欲坠,就是礼;敲击玉器,其声音清越悠长,曲终时戛然而止,就是乐;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就是忠;作为信物号令四方,就是信;玉的气质如虹,就是天;玉能体现山川的精神,就是地;玉制的圭璋用于礼仪,就是德;天下人都把玉看得很贵重,就是道。《诗经》中说:‘想念那位君子,是想念他的品德,他温润如玉’,所以君子一向看重玉。
孔子玉德说包括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其中八德以玉的性质来体现,即玉的质地、光泽、硬度、韧度、声音、色彩、产状等,十分全面,二者以玉的特点来体现,还有一德用天下以玉为贵来体现。他以玉作为道德的载体,赋予玉许多美德,将玉进一步道德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玉德说。
相比管子的玉德说,孔子的玉德说有了进一步发展,内容更加全面,使儒家学说精神全面得以反映,成为中华民族爱玉的精神支柱。也可以这样说,孔子已把玉的文化含义发挥到极致。由于管仲、孔子的大力推崇,有力地推动了玉文化的发展,使玉在艺术品中的地位几乎无与伦比。
03-1、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赵国人。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同时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家中自成一派。他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经西汉刘向编定而成。
荀子
03-2、荀子论玉七德
荀子提出玉有七德,在《荀子·法行篇》记载:“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 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中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荀子论玉七德说应该是在管子论玉九德和孔子论玉十一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而成,但而仁、知、义、行、勇、情、辞均来自管子论玉九德。
04-1、刘向介绍
刘向,字子政,沛县人。生于公元前77年,死于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官至中垒校慰。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九叹》等辞赋,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另外,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刘向
04-2、刘向论玉“六美”
据刘向《说苑·杂言》记载:“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与荀子“七德”说相比,“六美”说只是将荀子“七德”说的“辞”德内容移入“义”德,又将原来的“义”德内容并入“勇”德,并省去了“辞”德。因此,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04-3、刘向论玉“五德”
刘向在《五经通义》又提出了玉之五德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05-1、许慎介绍
许慎,字叔重。生于公元58年,死于公元147年。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说文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在所收字数上,也比这些字书多。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西汉末扬雄的《训纂篇》共5340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7380字。《说文解字》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16字。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方言》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或《释名》的音训,《切韵》《广韵》的声韵,无一不在《说文解字》的范围之内。
《说文解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部字典,它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是研究中国玉文化的重要参考。《说文解字》正文共收录与“玉”有关的字139个,其中玉部136个,珏部3个,涉及内容涵盖了玉文化的方方面面。
许慎
05-2、许慎论玉“五德”
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 此五德,既指玉,又指人。高标准,严要求,语意双关。
其一,玉仁:润泽指玉的油脂光泽,比喻乐于施恩泽。润指细腻光滑、湿润、润滑;温指温和柔和。“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是说颜色、质地、光泽温润柔和,滋益万物或恩泽万物,是玉富有仁德的表现。其二,玉义:鳃理是指玉的纹理。“自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玉富有正义感,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现。其三,玉智:优质玉可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故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其四,玉勇:玉硬度高,韧度大,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之特性,显示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五,玉洁:廉即廉洁,清廉。忮即嫉恨。絮音洁。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
汉代早期 透雕龙凤纹玉璧
作者:王建泉
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注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玉文化》、《话说和田玉》和《解析古代玉器》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宝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来源:宝石学家王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