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换挡调速”:从“铁公基”到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转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1 10:44 4

摘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列为经济工作重点,释放出中国投资逻辑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强烈信号。报告提出,全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重点投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民生服务等领域。这一部署标志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列为经济工作重点,释放出中国投资逻辑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强烈信号。报告提出,全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重点投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民生服务等领域。这一部署标志着中国投资正加速摆脱传统“铁公基”路径依赖,以“有效投资”为抓手,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一轮投资转型并非简单的领域切换,而是以“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通过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和风险防控,推动投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民生关联度方向集中。无论是6G、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布局,还是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民生工程,均体现了“短期稳增长”与“长期增后劲”的双重考量。随着“有效投资”与“投资于人”的深度融合,中国经济正以更具韧性的姿态,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自2021年起,我国投资格局经历着深刻变革。从投资总规模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2024年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为54.45万亿元、57.21万、50.30万亿元、51.44万亿元,均在50-60万亿之间,2023和2024年投资较2022年有较大幅度回落,2024年好于2023年。

在投资结构方面,各产业呈现出不同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最近几年下降厉害,2024年,第一产业投资完成额跌破1万亿元,仅为9543亿元,是2018年峰值(22413亿元)的42.58%,显示出在经济不景气、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第一产业投资受影响较大。

第二产业投资稳定增长,2013-2023年年均增长6.5%,其中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7.9%。2024年,第二产业投资完成额17.9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已达到2018年峰值(23.79万亿元)的75.27%,显示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在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投资持续升温。

第三产业投资规模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虽在2013-2023年年均增长7.6%,但2023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已达65.8%。2024年第三产业投资完成额32.58万亿元元,是2019年峰值(375775亿元)的86.69%,三次产业中恢复得最好。

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在2024年面临挑战。2024年民间投资完成额25.76万亿元,同比下降0.1%,是2018年峰值(39.41万亿元)的65.37%。为弥补市场投资的不足,政府投资加大力度,实施逆周期调节。2024年国家发改委提前下达6万亿元政府投资资金,投向新型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带动相关领域投资增长。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中国投资政策正从总量刺激转向结构性优化,重点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并将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民生改善列为三大主攻方向。

集成电路领域:中芯国际14nm工艺已实现月产能3万片,良率突破95%,配套国产光刻机通过02专项验收。长江存储232层闪存量产,成本降低37%。

生物医药创新: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的BCMACAR-T疗法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完全缓解率可达73%到98%,复宏汉霖PD-1抑制剂在疗效差不多的前提下,大概只需要进口药的1/10左右。药明康德AI药物研发平台可自动化设计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优化药物成药性,能将化合物设计周期缩短60%以上,已服务超百家客户,生成数万种候选分子,部分进入临床阶段。

人工智能演进: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基于超过10TBtokens的庞大训练数据和大量合成数据,采用混合专家架构,性能超越GPT-4Turbo。旷视河图系统赋能京东物流亚洲一号仓,千台AGV机器人实时调度、无人仓24小时运转。百度飞桨平台聚集开发者超1070万,支撑20万家企业完成AI转型。

新能源产业链: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量产车型续航突破400公里,比亚迪刀片电池针刺实验通过国际认证。隆基绿能HJT电池转换效率达26.81%,通威股份高纯晶硅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已降至4.2万元/吨以内,TNC电池最新非硅成本降至0.17元/W以内。

氢能产业生态:上海重塑科技燃料电池系统寿命突破3万小时,亿华通70MPa氢瓶实现国产替代。全国加氢站2030年将突破1500座,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西部重点地区形成氢能产业集群,绿氢制备成本2025年有望降至25元/kg。

新型商业模式:2025年广东绿电需求将超100亿千瓦时,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备案项目持续增加。蚂蚁集团区块链溯源系统2023年上链可信热量表近10万台,减少能源使用量约2万吨标准煤,碳排放减少约为5.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金融产品创新加速。

医疗技术突破: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质子重离子治疗系统累计治疗肿瘤患者累计治疗出院患者已经超7606例,其中2024年治疗出院患者1211例,五年生存率达82%。联影医疗3.0T高端磁共振实现量产,东软医疗车载CT完成高原适应性测试。

智慧医疗生态:微医互联网医院连接全国8000多家医院,其中包括95%以上的三甲医院;平安好医生人工智能技术产品“AIDoctor”覆盖超过2000种常见疾病,对数万种医疗和健康问题可做到即问即答,辅助诊疗的准确性全球领先。腾讯觅影AI已助力10个省市的5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基层筛查和转诊,筛查人次超过6万。

养老产业创新:无锡市藕塘护理院引入康养机器人“藕爷”,不仅能引导老人活动、陪聊,还可协助医护人员查房。上海开放大学打造“开放学习元宇宙”,通过V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认知障碍老人的幻觉世界。

技术融合应用:华为WatchGT4Pro健康监测功能新增高原反应预警,小米生态链企业推出智能药盒实现用药提醒。科大讯飞智慧养老平台应用语音识别技术,解决老人数字鸿沟问题。

(一)地方政府:从“投资驱动”到“生态营造”的角色转变

精准政策供给。建立“产业地图+项目库”动态管理系统,根据区域禀赋差异化布局未来产业。推广“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明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创新融资模式。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模式撬动社会资本。优化营商环境。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将项目落地周期压缩。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

(二)企业: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战略升级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服务业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金融等高附加值业务。拥抱绿色低碳转型。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通过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加速数字化重构。中小企业可借助“轻量化”工具实现转型,如使用钉钉、用友等SaaS平台;大型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协同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命运共同体

风险共担机制。设立“转型风险补偿基金”,对企业数字化改造、绿色转型给予补贴。推行“供应链金融+信用保险”模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人才共育机制。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开设“智能工厂运维”“碳资产管理”等新专业。实施“候鸟工程师”等计划,柔性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标准共建机制。主导制定行业标准,提升国际话语权。建立绿色供应链认证体系,推动产业链协同转型。

中国投资的转型,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实现“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地方政府需以“店小二”精神优化服务,企业需以“工匠心”深耕主业,共同构建创新生态,方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唯有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才能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可持续增长的澎湃动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来源:财经进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