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我以529分的中考成绩,“光荣”考入了某中等师范学校。别误会,这可不是学渣的退路——那年头全县上万考生,只有前50名能摸到中师的门槛,录取难度堪比现在考清华定向生7。班主任含泪劝我:“去读高中,你准能上北大!”但我爸一拍桌子:“读中师,包分配吃皇粮
当985学霸还在卷简历时,我们这群“过期优等生”早把青春焊死在讲台上,直至蜡炬成灰。
一、当年考中师?那可是教育界的“清北提前批”
1994年,我以529分的中考成绩,“光荣”考入了某中等师范学校。别误会,这可不是学渣的退路——那年头全县上万考生,只有前50名能摸到中师的门槛,录取难度堪比现在考清华定向生7。班主任含泪劝我:“去读高中,你准能上北大!”但我爸一拍桌子:“读中师,包分配吃皇粮,傻子才去赌三年后高考!”
于是14岁的我,带着全村凑的20个鸡蛋和两罐咸菜,踏进了师范大门。在这里,我们被训练成“六边形战士”:白天练毛笔字、弹脚踏风琴,晚上做奥数题、背《教育学》,周末还得去小学实习教熊孩子——这哪是上学?简直是特种兵集训营!
二、17岁成为“孩子王”,工资条比教案还薄
2001年毕业,我成了全镇最年轻的班主任。报到那天,校长指着漏雨的教室说:“小张啊,这是你的战场。”看着比我高半头的初中生,我默默把教案垫在瘸腿的讲台下——谁能想到,全县前十的学霸,如今在修桌椅和管早恋之间反复横跳?
那会儿工资386元,买不起自行车,每天徒步8里山路家访。最“奢华”的装备是学校发的红墨水,批改作业时总被学生吐槽:“老师,您这判卷子像在写血书!”但别说,这届学生后来出了个市状元,现在逢年过节还给我寄枸杞养生——毕竟当年我改作业熬出的白头发,比他们做过的卷子还多。
三、中师生的“隐藏技能”:人均时间管理大师
都说现在996狠,我们可是007教育版:
早上6点陪学生跑操,顺带抽查《岳阳楼记》;
课间10分钟改完50本作文,还能见缝插针调解“橡皮盗窃案”;
晚上备课到11点,突然被家长电话惊醒:“老师,我家娃说您比奥特曼厉害,能来聊聊怎么打怪兽吗?”
更绝的是教学创新。没多媒体?我们能用粉笔画出3D几何体;没教具?乒乓球剪开就是地球仪。去年母校搞信息化教学比赛,我带的班用抖音拍物理实验视频,点击量破百万——90年代训练出的“土法炼钢”技能,放到现在居然成了流量密码!
四、当“铺路石”怎么了?我们撑起了基础教育的承重墙
如今同学聚会,有人笑我们是“错过时代的学霸”:
老班长成了特级教师,带的教研组出了7个清北生,自己却还在用2003年的保温杯;
文艺委员在乡村小学教音乐,把山歌改编成数学公式,愣是让全县倒数的班考进前三;
而我这个“老古董”,今年终于用PPT上课了——虽然第一节课就把动画设成了自动播放,教案飘得满屏都是...
但看着新入职的985硕士,改作业用扫码机,管纪律靠AI监控,我突然懂了荀子说的“青取于蓝而青于蓝”。我们这代人用肉身填平了教育的沟壑,才让后来者能踩着我们的肩摘星星。
五、致不被看见的中师生:你们才是教育界的“扫地僧”
现在总有人问:“中师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要我说,别拿学历比,得拿战斗力比:
论考试:当年我们全县前50的智商,放现在卷个985轻轻松松;
论抗压:在财政拨款不够买粉笔的年代,我们能用石灰水在黑板上画世界地图;
论情怀:25年教龄工资6000,居然还没跑路去送外卖——这不是真爱是什么?
下次见到你孩子那位“土里土气”的班主任,不妨仔细看看:他可能不会用智能黑板,但能一眼看出学生藏在眼底的迷茫;他可能从没上过热搜,但亲手托起过整个县的教育天花板。
我们不是被时代遗弃的“前浪”,而是教育长河里的定海神针——毕竟,没有经历过粉笔灰洗礼的青春,哪懂什么叫真正的“锲而不舍”?
#图文打卡计划#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来源:圣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