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安2000块12小时,保洁3000块两班倒——这些岗位的价码,精确标注着中年劳动力的“时价”。
【招聘市场的中年人,像过季的蔬菜】
站在杨家坪劳动力市场的招工栏前,45岁的老张感觉自己像颗蔫了的白菜。
保安2000块12小时,保洁3000块两班倒——这些岗位的价码,精确标注着中年劳动力的“时价”。
更刺眼的是招聘启事上那一排“18-40岁”的年龄框,像道隐形的墙,把头发花白的求职者挡在生存线之外。
【35岁是道坎,45岁是座山】
数据揭开残酷现实:重庆40岁以上登记失业人员较多,几万人困在求职路上。
招聘会现场,50岁的韦女士把要求降到“管饭就行”,仍然被七八家企业拒之门外。用人单位坦言:“流水线要手脚快的,技术岗要证书多的,管理层要年纪轻的”。
而那些标注“年龄放宽”的岗位,点开细看尽是高空作业员、矿山操作工——拿命换钱的选择,写着中年人最后的倔强。
【技能断层的致命伤】
制造业工厂急缺技工的告示旁,45岁的王师傅攥着二十年前的电工证徘徊。
企业抱怨“中高级技工断层”,可培养一个高级技工需要十年,而市场只愿意给三个月试用期。
当智能生产线淘汰了老师傅的手艺,当直播带货取代了柜台销售的经验,中年人积攒半生的本事,突然就成了电子废品。
【政策雨点虽密,落地成了毛毛雨】
政府确实在行动:社保补贴、零工市场、返乡创业...可走进社区就业服务站,墙上政策解读还是三年前的版本。
宣称“免费培训”的课程表里,插花、家政、短视频运营挤在一起,像极了中年人被切碎的生存希望。
而那些真正需要的中年学员,往往在培训第三天就消失了——他们要接孙子放学,要照顾住院的老伴,要赶下午四点的钟点工。
【城市的良心,藏在菜市场的夹缝里】
观音桥的地下通道里,五十岁的李姐摆着“通下水道”的纸牌。这是她试过七种职业后,找到的唯一不受年龄限制的工作。
隔壁卖烤红薯的老周嘿嘿一笑:“我现在时薪比白领高,只要别让城管逮着”。这些灰色地带的生计,构成了中年就业的“毛细血管”。
当正规就业市场关上大门,他们用皱纹里的智慧,在生活缝隙里开凿出通气孔。
【我们终将老去,但尊严不该提前退休】
某企业把焊工年龄上限调到55岁,当天收到238份简历——这个数据刺痛人心:不是中年人不能干,是没人愿意让他们干。
火锅店里五十岁的嬢嬢,手上烫着泡还能同时照看六张桌子;工地里五十五岁的大叔,肩扛水泥健步如飞。这些画面拆穿了所谓的“年龄天花板”。
重庆爬坡上坎的地形,教会了人们负重前行。可当整个社会把生存重量压在中年人脊梁上时,该有人问问:这座山城,能不能给弯腰干活的人留条平路?
【文末留言区】
“45岁找工作遇到过哪些扎心经历?”
“你支持取消招聘年龄限制吗?”
来源:牛那里顿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