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网友I.SUGAHARA提供一组日伪时期的明信片,在其中见到一张远洋轮船的画面,初未太在意,后来发现上面有一个蓝色邮戳,标有“日满连络船吉林丸”的字样,仔细观察船身,看到日语标注“きりん丸”字样,翻译过来正是“吉林号”的意思。另外在画面右上角有5行模糊
前不久,网友I.SUGAHARA提供一组日伪时期的明信片,在其中见到一张远洋轮船的画面,初未太在意,后来发现上面有一个蓝色邮戳,标有“日满连络船吉林丸”的字样,仔细观察船身,看到日语标注“きりん丸”字样,翻译过来正是“吉林号”的意思。另外在画面右上角有5行模糊小字,当时未在意,等到想了解时,却发现按公众号后台要求,我已没有权限和这位网友主动交流了。
于是只好自己动手查找相关信息。在日语中,“连络船”大致为海运班轮的含义,另外在交通运输中,也带有铁路和船舶之间的联运含义。后来又在一份日本大阪商船日满连络船队的资料上,发现了一些与“吉林号”有关的零星记载。由此可知这艘轮船为日伪时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东北之间的远洋客轮。
据记载,当时的日本大阪商船日满连络船队拥有扶桑号、吉林号、热河号等十艘远洋客轮。其中的吉林号吨位为6783吨,位列第三,但与排名第二的热河号只有1吨之差。在吉林号上有三种等级的客舱,船客定员分别为:一等舱44人,二等舱141人,三等舱672人。船上拥有现代化的电灯、电扇、暖气、电动换气装置,配有浴室、洗面所、厕所。为消除旅途寂寞,这艘客轮上拥有音乐广播,还设有阅览室、游艺室,甚至还配有打麻将的场所和用具。
根据相关地图可知,这个船队的航线连接着日本、朝鲜、中国的很多沿海城市,除了当时在大连可以实现通过火车联运抵达吉林外,还可以停靠在朝鲜东北部的雄基、罗津、清津等“北三港”,经连通长春的铁路线,实现与吉林的联运。当然吉林号的这些运输,完全是为了日伪当局的殖民侵略服务,那个大阪船队狂妄粗暴地使用“吉林”为轮船命名,对中国而言,对吉林而言,更可谓是一种莫大的屈辱和伤害。
在历史上,吉林省曾拥有中国最为漫长的海岸线,只可惜晚清时,海岸尽失,眼睁睁沙俄强盗建设了一个又一个良港,而吉林省实质上则与海运无缘(伪满时期朝鲜北三港由吉林铁路局代管)。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根据相关协定,中国有使用图们江口出海的权益,可上世纪,苏朝之间修建铁路桥,使得图们江口出海没有多大现实价值。因而谈到远洋,谈到吉林,不能不生出许多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在海洋上驰骋的轮船固然有长春号、长白山号、查干湖号等三艘军舰与吉林有关,但“吉林”二字本身还未能与海船命名结缘。若让湛蓝的天海之间,出现能够展示新中国挺拔风骨的“吉林”二字身影,不知还要等多久才能够实现。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友“I.SUGAHARA”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来源:吉林乌拉永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