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高中女生查出艾滋病,她存在一个生活误区,警醒众多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0 21:48 3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中国,艾滋病的防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显示,15-24岁青年群体的艾滋病毒(HIV)新发感染率增长明显,尤其是在性传播途径上。

许多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防护措施不到位,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率上升的背后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群体HIV感染者中,超八成是通过性传播感染的。

这一趋势的加剧,与性教育的缺失、不安全性行为的增加,以及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误解密切相关。

误区一:艾滋病离自己很远

很多青少年认为艾滋病是“特定人群”的疾病,与自己无关。事实上,任何人都可能感染艾滋病毒,只要存在高危行为。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性传播(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包括异性和同性之间)

母婴传播(感染者母亲在孕期、分娩或哺乳时传播给婴儿)

血液传播(输血、共用针具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专家钟南山曾强调,“艾滋病的防治不仅需要医学手段,更需要社会认知的提升。”在很多青少年群体中,因缺乏相关知识,导致对艾滋病防护意识淡薄。

误区二:只要不是高危人群,就不会感染

“高危人群”并不等于“唯一会感染艾滋病的群体”。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新发HIV感染者是普通人群,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高危人群(如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等)。

艾滋病的传播与行为有关,而非仅仅与群体身份相关。

预防艾滋病,远离高危行为

预防艾滋病的核心在于减少高危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控中心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正确使用安全套是目前最有效的性传播疾病预防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可减少90%以上的HIV传播风险。

然而,很多年轻人因害羞、错误观念或经济原因而忽视这一措施,导致感染率上升。

定期进行HIV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并及时干预。 中国《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任何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HIV检测,特别是有过无保护性行为者,应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检测。

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是现代医学在艾滋病防控中的重要手段。

PrEP(暴露前预防):适用于高风险人群,连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PEP(暴露后预防):在高危行为后的72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美国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研究表明,PrEP可以降低90%以上的HIV感染风险,而PEP的及时使用可降低感染可能性约80%。

共用针具是血液传播艾滋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国内外的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安全注射措施的推广已大幅减少此类传播。

然而,在部分地区,青少年因无知或尝试毒品,仍可能因共用针具而感染。

艾滋病并非“死刑”,但需终生管理

目前,艾滋病虽无法彻底治愈,但可通过抗病毒治疗(ART)控制病情,使感染者维持较长的健康寿命。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规范化的ART治疗可使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接近普通人群,同时大幅降低传播风险。

抑制病毒复制,降低HIV对免疫系统的破坏

减少传播风险,降低体液中的病毒载量

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相关并发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显示,ART治疗后,超过90%的患者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大幅降低传染性。

结语:正确认知,远离艾滋病

艾滋病的防控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青少年群体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提高性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检测和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是当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希望每个人都能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避免因认知误区而陷入艾滋病的风险之中。

参考文献

1. 《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中国疾控中心

2. 钟南山院士关于艾滋病防治的相关讲话,中国工程院

3. 《全球艾滋病防控进展报告》,世界卫生组织(WHO)

4. 《PrEP和PEP的临床应用指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5. 《抗病毒治疗对中国HIV感染者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北京协和医院 & 中国疾控中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