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诸国,福建茶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1 11:50 3

摘要:福建茶叶与东南亚的情缘是通过千千万万国内外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结的,古时有郑和携茶下两洋的壮举,近代有福建华侨郭春秧置业印度尼西亚。在一代代爱茶人的努力和坚持下,闽茶在东南亚生根发芽,蓬勃兴盛。福建茶叶给东南亚人民带来了富裕,带来了民俗肉骨茶和莲花茶的传奇故事。

福建茶叶与东南亚的情缘是通过千千万万国内外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结的,古时有郑和携茶下两洋的壮举,近代有福建华侨郭春秧置业印度尼西亚。在一代代爱茶人的努力和坚持下,闽茶在东南亚生根发芽,蓬勃兴盛。福建茶叶给东南亚人民带来了富裕,带来了民俗肉骨茶和莲花茶的传奇故事。

郑和携茶下两洋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经过明朝初期数十年的发展,明朝已渐渐强大起来。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等国家的联系。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过世。郑和下西洋开展“朝贡贸易” “官方贸易” “民间互市”等形式的贸易,使双方在物资上互通有无。据载,当时中国输出的茶叶、青花瓷器、麝香、漆器、雨伞、金印、铁鼎、铜钱、丝绸、金属制品等均为各国人民所喜爱,换回的各国珍宝、香料、动物等各类货物1 60余种,又多是中国人民所缺乏的。

郑和第一次出洋时在福建宁德及长乐太平港停留。第五次下西洋是从泉州第二章闽茶飘香世界共享出发的。在远航途中,曾驻足福建的泉州、长乐等港口,茶叶作为贸易的主要商品,也随着其前往海外。随行近3万人,两百多艘大船,载着福建武夷山和安溪、永春一带的团茶,载着遇林窑兔亳盏、德化白瓷以及泉州生产的绸缎、金银铁器等来换取他国特产。航船经东南亚与印度洋沿岸地区的37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十万里,进一步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闽茶随着郑和的航海路线一路传播到东南亚各国,为东南亚的茶饮和茶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茶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和平使者

自1684年以后,一些来自福建、广州等地的中国商船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进行贸易往来,他们越过南中国海,经退罗湾和邦加海峡,然后航行到巴达维亚。这些商船载运到巴达维亚的货物以茶叶为主,约占总货物量的70%。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载,公司十七人委员会要求巴达维亚回航船队载运茶叶的数量是:1715年12000~14000磅武夷茶、1716年10000磅武夷茶。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南洋贸易禁止令颁布,对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造成沉重打击。就拿与巴达维亚的贸易来说,大多数广州商人因自己的船只不准出海贸易,只好租用葡萄牙船的货舱到巴达维亚。而澳门的葡萄牙人则趁机垄断了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茶叶供应,仅1718年在澳门注册往巴达维亚的葡萄牙船就从9艘增加到23艘。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购买葡萄牙商船载运来的茶叶,结果不仅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而且价格猛涨,如1718年购到的茶叶仅达董事会要求量的一半,每担武夷茶得花费115~ 125荷元,比往年平均增长75%。

闽茶在印度尼两亚的贸易由来已久,而将中印茶叶贸易推上高峰的是一位福建同安人,名唤郭春秧。郭春秧16岁就远渡重洋到印度尼两亚谋生,在那里从事制糖业并取得巨大成功,为自己整个商业帝国的建立奠定了丰硕的财富基础。后来,他又以台湾为据点,在台湾设立锦茂茶行,实现了茶叶种植、收购、制作和出口贸易的一体化经营。他对台湾茶叶贸易,尤其是台湾包种茶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拓展功绩丰硕。在台湾从事茶叶生产与贸易时,由于郭春秧突出的个人能力,善于协调各方关系,被推举为改组前的台北茶商公会第一、二任会长。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郭春秧带着茶商到巴黎共襄盛举,并依靠乌龙茶一举夺得金奖,名震海内外。

1918年爪哇官方禁止从国外进口茶叶时,郭春秧到巴达维亚与荷兰政府进行交涉。他在谈判中沉着应对,成功说服了荷兰政府允许爪哇输入一定量的台湾包种茶。台湾包种茶是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王义程所创制,仿武夷岩茶的制法制造安溪茶,茶叶四两包成长方形之四方包,以防茶香外溢,包外盖上茶名及行号印章,所以称之为“包种”。

新加坡的茶叶新秀

两百多年前,新加坡只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小渔岛。当时的名称为淡马锡,在这小渔岛里生活的以马来西亚人为主。当时,在这个小渔岛上生活居住的华人并不多。清朝末年,每当中国发生灾荒、战争等动荡时,多有福建省及广东省的大批难民涌入南洋,而落脚地便是新加坡。这两省正是喝茶量最多的两个省,所喝的茶,以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武夷水仙、广西六堡茶等为主。“茶”便在新加坡慢慢地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展开来,因而早期新加坡的茶行,基本上分为两大阵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福建帮。新加坡人民常饮用的茶有长茶、肉骨茶等,新加坡的长茶是以红茶为主,配以牛奶。随着新加坡逐渐成为亚洲经济中心之一,中国茶叶传入新加坡的饮用形式和发展模式也逐渐改变,现代新加坡的茶叶已经由传统的茶叶贸易开始转向打造一种奢侈品牌。

马来西亚的宠儿——肉骨茶

马来西亚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华人,他们远渡重洋来到马来西亚,也带来了新加坡茶渊茶馆,店主的祖母来自闽南茶文化。马来两亚茶叶以红茶为主。茶文化进入马来两亚后,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茶也演变出了不同的形态与风味。

马来两亚有一种家喻户晓的食品,名为肉骨茶。肉骨茶是马来西亚福建籍f侨在20世纪初首创。其实,肉骨茶本身并没有茶叶或茶的成分,但是,在马来西亚吃肉骨茶的时候,要以各类中国清茶,如铁观音等随汤奉上。肉骨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与关于辛苦劳动的传说。早先华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十分艰苦,为了维持长时间的体力消耗和适应热带地区气候,他们创制了抗风湿耐饥饿的肉骨茶。据说,当年在马来两亚巴生港口码头当苦力的福建籍工人在搬运货物时,偶尔有些药材掉落,勤俭的工人便将其捡起,再集资买猪肉一起炖煮分享,补充体力。

这便是肉骨茶的起源,后来,肉骨茶逐渐成为马来西亚的著名小吃。如今的马来两亚,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肉骨茶。2002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的献词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便是茶。”由此可见,茶及其所包含的茶文化精神已经被世界认同,并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纽带。

越南——莲花与茶的邂逅之地

越南与中国接壤,既是产茶大国也是茶叶消费大国。越南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其中,福建的茶人、茶俗给越南茶文化的发展带去了一抹浓重的色彩。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越南人就开始有饮茶的习惯。随着历史的推移,越南不断吸收我国茶文化精华,融入己身。中国茶文化对越南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方式之一是福建华侨的贡献。这一点从越南的泡茶方式和“茶”字发音就可以看出。越南首都河内对“茶”字的发音为che,接近福建人对茶的发音,这是由于福建自北宋以来一直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越南的泡茶方式和中国乌龙茶的冲泡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温杯和洗茶的步骤。但是越南茶文化在吸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创新。越南人在斟茶的时候会先把自己的茶杯倒满,再给客人斟茶,因为越南人认为第一泡的茶汤滋味淡薄,之后的茶汤才是最好的。

越南人喜欢喝红茶、花茶等,他们在学习制茶工艺的过程中也将本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福建是世界红茶和花茶的发源地,越南红茶和花茶的制作是在福建传统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的。越南传统的红茶发酵时间较长,揉捻之后会放入容器中保存,择期再风干。福建的花茶多用茉莉花进行窖制,而越南有名的莲漫茶是以红茶为茶坯,再融合本国国花莲花进行窖制的,越南的花茶也大多是采用莲花进行窖制。这既是茶与莲花的相互融合,也是闽茶文化和越南本土文化的相互碰撞。(杨江帆)

来源:莆仙历史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