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伟】生命与时代的对望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1 10:29 4

摘要:晨雾里的呼和浩特街头,总能在老城区的巷口看见那些褪色的计生标语。斑驳的"少生优生"字样像褪色的年画,与远处商超LED屏上跳动的"生育三孩补贴十万"形成荒诞的对比。二十年不过弹指间,生育这件事,竟成了时代长河里最矛盾的注脚。

《诗书文化》原创,汇聚全国文艺爱好者

生命与时代的对望

文字:林东伟 摄影:王珊

晨雾里的呼和浩特街头,总能在老城区的巷口看见那些褪色的计生标语。斑驳的"少生优生"字样像褪色的年画,与远处商超LED屏上跳动的"生育三孩补贴十万"形成荒诞的对比。二十年不过弹指间,生育这件事,竟成了时代长河里最矛盾的注脚。

当年表叔怕超生罚款躲进大青山那晚,我分明记得他怀里那个襁褓中的女婴,在柴油灯下睁着黑葡萄似的眼睛。山坳里的窑洞藏着三个这样的"黑户",潮湿的泥墙上挂着算盘,每粒算珠都敲打着计生干部追查的脚步声。表婶产后没出月子就背着孩子放羊,山风把她的蓝头巾吹成一面残破的旗。那些年,超生游击队的故事在敕勒川平原上比马头琴的传说更鲜活,生命的重量在政策与人性的拉锯中反复称量。

如今站在新城区政务大厅,望着电子屏上滚动的育儿补贴细则,那些"人、房、户一致"的条款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冷光。玻璃幕墙倒映着年轻夫妇的身影,他们对着"每年一万直至十周岁"的数字反复计算,像在菜市场挑拣土豆般严谨。隔壁窗口正在办理生育登记的小夫妻,妻子盯着手机里的房贷计算器,丈夫翻着《呼和浩特市育儿补贴实施细则》,纸张在焦虑的指节间沙沙作响。十万补贴需要十年分期兑现,而学区房的定金下周就要交。

妇幼医院的走廊里飘着淡淡的奶香,产床边的宣传册印着"生育关怀行动",承诺给每个新生儿家庭"一杯奶"。可那些刚经历阵痛的产妇们,更多在讨论月嫂价格和职场产假。隔壁病房传来激烈的争吵,男方父母举着手机上的补贴新闻:"国家都给十万了,你们还怕养不起?"年轻夫妻背过身去,婴儿的啼哭突然尖锐起来,像把刀划开代际观念的裂缝。

在赛罕区的社区服务中心遇到李大姐,她正给二胎家庭发放奶粉券。"现在年轻人算得精",她苦笑着翻开登记簿,生育三孩的家庭名录薄得能透光,"当年我追着超生户满山跑,现在求着年轻人多生娃,这世道……"她没说完的话被春风吹散了。

夜幕降临时,青城公园的长椅上坐着遛娃的老人。他们用蒙语哼着古老的摇篮曲,怀里的孙辈睫毛上沾着奶粉。远处在建的托育中心亮着霓虹灯,LED屏幕循环播放着"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宣传片。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走过,发间步摇晃动着"丁克自由"的贴纸。这些错位的画面,在呼和浩特的春夜里织就一张光怪陆离的网。

大召寺的转经筒依然每日转动,经文里写着"众生平等"。而此刻的城市正在生育率的经幡下艰难转身,十万补贴像块投入深潭的石头,涟漪中浮现的是教育焦虑,房价困局以及性别平等这些沉疴。奶茶馆里飘出悠扬的长调,马头琴声里既有草原对生命的原始渴望,也有现代文明规训下的理性克制。

当我把表叔那个超生女儿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放进档案袋时,窗外的桃花正扑簌簌落在新贴的育儿补贴公告上。二十年时光折叠在这方寸之间,政策与人性永远在进行着漫长的谈判。那些数字背后的生育补贴,终究要落在具体的人生里,化作深夜喂奶时的一盏暖灯,学区房窗口的一缕晨光,以及职场妈妈挤地铁时包里那袋冻存母乳的温度。

欢迎点赞转发并留言

作者简介:林东伟

1969年出生,现在就职于辽宁省铁岭电厂,任电气设备安全管理员。喜欢诗文,热爱生活。

审稿/排版:王珊

投稿或加入我们

花开心上✿时光生香

◎ 投稿邮箱 ◎

汇聚全国文艺爱好者,专推原创首发作品。

投稿及稿费细则详见平台首页“投稿须知”

来源:百品壹

相关推荐